浆糊是这样捣成的
浆糊是用来做粘胶贴东西的,与透明的粘胶不同,浆糊浑沌一片。捣浆糊是上海人的口语,用来形容很多不同的内容,其中一种解释是本来简单明了的事情被搞成了错综复杂混沌一片,而且还有点纠缠不清无法收拾的意思。中国人的家庭关系千丝万缕环环相扣,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捣成一缸既粘又混的浆糊,甩不开也褪不掉。与其他外界因素不同,浆糊不是与生俱来,而是捣出来的,也就是说浆糊的尴尬场面是人自找的。一对80后独生子女的婚恋过程可以显示浆糊是怎样捣成的。
姜小黑是出生在城里的独生子,姬小白是生长在乡村的独生女。一次偶然的相遇,月老红线一牵,两人就热恋同居了。瓜熟蒂落,待到谈婚论嫁时,双方都去见了各自的父母。
姜太公和姜太婆一见这毛脚媳妇就觉得不顺眼,因为从小被父母宠惯的姬小白对未来的公婆并没表现出太大的尊敬,当然小白也不粗鲁,她只是觉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反正婚姻大事是小两口的事,准公婆在这事上做不了主。再说吧,聪明的小白一见准公婆的面,就知道他们不喜欢她。
公平地说,看上去顺不顺眼这事也有点先入为主的。姜太公和太婆一听到姬家是农民,就觉得这桩婚事不妥,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担心爱子未来的经济负担,这姬老爷和姬老奶今后的医保重担不全落在小黑身上了嘛。两公婆平时省吃俭用,为的就是将来能独立自主,不拖累儿子,不仅如此,他们一早就在儿子工作的城市买了一套房子给儿子将来结婚用。看着眼前这个准媳妇,两公婆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
姬老爷和姬老奶对这准女婿也不甚满意。小黑虽说大学毕业,有份很好的工作,但毕竟不是大款,无法帮助姬家长辈改变务农的命运。他们一辈子的心血和积蓄都投在这个独生女儿身上了,姬老爷这些年靠离乡背井在外打工才供女儿读完了护校。在他们眼里,性格活泼、皮肤白皙、充满青春活力、身为护士的漂亮女儿应该找一个条件更好的男子。女儿嫁给小黑,这辈子也就尘埃落定,姬老两口子也没什么好指望的了,心里虽说不痛快,嘴上也不好说,谁叫那不争气的丫头一早就跟那黑小子上床了,让这家伙占了便宜。
两方准亲家见了面,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虽说第一缸浆糊在大家没见面前已经捣好了,表面上还是楚河汉界,互不侵犯。浆糊这东西光有至爱亲朋捣,虽说能捣浑,但没有当事人的参与是捣不粘的。当事人一入局搅和,这缸浆糊就稠了。发起者这回是小白,惹祸的却是小黑。老实的小黑觉得既然和小白已经身心相许,互相之间是不应该有半点秘密的,当不安的小白问起姜家太公太婆对她的看法时,小黑一五一十一字不漏地将自己父母的顾虑对小白和盘托出。小白听了很气愤,难道生长在农村也是一种罪孽?从小受父母宠爱的小白受不了这气,回家又将姜家的话全数搬给姬老两口听,大家义愤填膺,一定要理论出个公平来。从此,姬家三口的心里就安了一根刺,看姜家两老怎么看都不顺眼。
姜家两公婆则对姬家的心思一无所知。看看准媳妇越看越觉得差劲。要是以前的顾虑是因为经济因素,那现在的讨厌则是因为小白的言行举止。先是小白通过小黑向两公婆提出要将她的名字加入两公婆和儿子共有的房产证书上,作为小两口定婚的见面礼,姜太公一听就很生气,哪有逼人家送礼的,一口回绝了这无礼要求。
小白很生气,在她看来,姜家人从来没把她当成家庭一员,就是做了姜家媳妇,太公太婆还是把她当外人,自己就这么白白牺牲给了姜家,越想越觉得自己的父母可怜,气极之下她对姜太婆说:“你们把我当外人,我以后等你们老了也不会照顾你们。” 还没进门,就对准公婆恨之入骨了。小白终于找到一个向准公婆示威的机会,秀秀谁才是这家的真正主子。姜太婆有天外出遭摩托车撞了,受伤住进医院。小黑心急火撩地请了几天假,赶回家乡城市去照顾母亲。小黑到达时天已黑了,刚坐了没一小时,手机响了,原来是小白。电话里小白焦急地说她忘了带钥匙进不了门。小黑一听也急了,这黑灯瞎火的,女孩一个人在街上不放心,便急急忙忙跟母亲告别,踏上了归程。等到小黑离家还差半小时的车程时,小白来电说钥匙找到了,放在她包的夹层里。后来姜太婆知道这事后,心里很不高兴,更证实了她先前对小白“人品不好”的看法。
第二缸浆糊在当事人的“正义感”和“公平观”的催化下比第一缸捣得更浓。当事人的家长们感受到第二缸浆糊的粘着力之后,都觉得有义务保护自己的孩子免遭对方“居心不良”的伤害,这就造就了最后一缸的出炉浆糊,粘得甩不开,洗不净。
渐渐地姜太婆觉得儿子没用,什么事都听女友的,还没结婚就这样,进了门更不得了。姜家两公婆于是对儿子也不象以前那样有求必应了。当小黑来求父母资助他买辆面包车时,两公婆仔仔细细盘问了儿子一番,最后得出结论儿子不需要车,真正需要车的是姬老爷,于是斩钉截铁地对儿子说,没有能力就不要买车,有能力就自己问银行贷款,去攻分期付款。小黑小白因为拿不出这钱,面包车一事就泡汤了。
姬家二老对姜家那一毛不拔的手笔更生气,好歹辛辛苦苦养大了女儿嫁给你家,你们房没她的份,车也不肯给,世界上哪有这种无本万利的事?可两老的腰板子也硬不起来,女儿既然已经未婚同居,在择偶的“硬件”上也已经“贬值”,只好忍气吞声,心里一肚子火要找机会出,终于等到了姜太公姜太婆登门提亲的那一天。其实姜家两公婆根本无意提亲,他们一直抱着一线希望,希望哪天出个奇迹,小两口子闹翻,再给小黑找个更好的,无奈小黑小白这两口子偏偏是如胶似漆棒打不散,更糟的是两人已经去民政局作了登记,也就是说不管老两口意见如何,这小两口已是法定夫妻了。姜家两公婆只有这一个儿子,就结这么一次婚,不办个象样点的婚宴觉得对不起儿子,在这种意识指导下,两公婆跋山涉水来到乡下姬家提亲。
两人事先已从小黑那里打听到了行情,诸如办N桌酒席,送N元礼金给女方家长,赠N件细软给新娘等等……虽说城里人早没了这些规矩,姜家为了儿子的体面,还是咬咬牙来个"大出血",决定顺着女方的意思。
姬家二老狮子大开口也并非完全为财,他们此举是为了给女儿争面子,意思是说:“瞧,我们家的千金可是明媒正娶,风风光光出嫁的。”再说因为姜家太公太婆埋单,让他们“大出血”也正好可以平平姬家二老心中的怨气。只是姜家两公婆似乎一点也没为钱的事焦虑,让姬家二老十分不爽,觉得自己显然手太软,要的这个数目一点都没难倒对方。
一方咬牙、一方迸气,双方家长都“顾全大局”地为儿女张罗着婚事。就在一切准备就绪,订金已付、彩礼已备时,姬家二老突然亮出了“杀手锏”,保证能让姜家两公婆“痛不欲生。”
婚宴倒计时,还剩三个礼拜,小白突然来为父母传话,说姬家只有这一个女儿,姬老爷和姬老奶同意这桩婚事是有条件的,条件是让小黑做姬家的招女婿,将来两人的孩子要姓姬而不是姓姜。如果姜家不接受这个条件,姬家就不准小白嫁入姜家。
姜家两公婆闻讯又气又急,姜太婆一急之下病倒了,姜太公这老实人要么不发火,发作起来可是地动山摇,大喝一声:“这婚礼取消了。”听得小黑心里发酥,夹在女友和父母之间,无所适从。代表父母的小白既然“圣旨”已传出口,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双方僵持,各不退让,这缸家庭浆糊处于粘固状态,谁也不知道这婚礼还进不进行了,婚宴是不是要取消。两家互相指责,浆糊捣得一塌糊涂,无法收场。
姜家的人都唉声叹气,跟这种人家结亲,小黑有得苦了,家里人也跟着受苦。姬家的人也气愤难消,女儿这辈子就毁在这家人手里了,一场婚都结不太平。这本来素不相识的两家人一时间成了权力斗争的主角,大家都在较劲,看谁是真正的波士(Boss)。夹在四位家长之间的小两口倒好象成了局外人,没人去问问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
婚期在逼近,双方家长也开始不安了,谁也不想成为毁坏这场婚礼的刽子手,但碍于面子,谁也不想缴白旗投降。正在相持不下时,小黑那一向慢条斯礼少言寡语的金牛座娘舅开腔了。
他先对姜太公姜太婆说:“婚礼是孩子的,由不得你们作主,你们两个老的在这问题上不许再多说一个字。”
接着老娘舅对小黑说:“婚姻是你和小白两人自己决定的,你父母不同意你做招女婿,不做招女婿的话你岳父母又不同意这婚事,说到底,这些都是老式想法。招不招女婿,要不要结这婚,你们俩自己去决定,我们不管了。如果你们决定这婚还是结的话,从姜家的角度来看,你爹娘已经尽到责任,为你支付了婚宴费用,也邀请女方出席,如果姬家不来,那是他们的权利。我们姜家只要你们两口子邀请都会来。至于所有与女方亲戚、风俗习惯有关的问题都由你们自己解决。这样大家客客气气,礼尚往来,谁也不欠谁的。本来嘛,文化不同,谁也改变不了谁,要强行沟通的话,只会加速矛盾。至于将来孩子姓什么,姬、姜两个姓氏都是中国最古老的,将来孩子姓哪个都是好姓,还是由你们自己作主。”
小黑听后不语,与小白商量下来,还是决定如期举行婚礼,只是女方和男方分开办喜宴。双方父母两边都参加,其余亲友都各自为阵,只参加一方婚宴。出缸的浆糊经老娘舅的斡旋终于稀释,那白热化的权力斗争也终于得到缓解。
私底下,在一旁长期默默观战的舅妈终于找到一个机会问小黑一个她一直纳闷的问题:“小黑啊,这丫头长得又不怎么好看,你到底喜欢她啥呀?”
小黑双眉一扬两眼放光:“你不知道哦,她笑起来那眼睛啊,才好看咧。”
失望的舅妈在心里骂了一句:“没用的东西,好看当饭吃吗?”
小两口没了家里大人的浆糊,倒也过得愉快,又恢复了往日那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的习性。但愿他俩在婚姻路上一路走好。
一家子的浆糊就是这样捣成的,粘着的人没有一个是赢家。孤立地看,每个人的看法和行为都是“合理”的,可放到一起,就成了危害性很高的浆糊。浆糊持续的时间越长就越粘固,最后一定会将相爱的人绑得透不过气来,再美的爱情之花也会憋死。文化和观念不同的人,彼此之间很难沟通,所以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的爱侣除了心心相印互相迁就之外,还比别人多一项任务,那就是甘当两大家庭之间的浆糊阻隔器。这阻隔器不是好做的,轻者需要八面玲珑的外交手段,重者需要口是心非的操纵能力,紧要关头可能还需要有点两面三刀的本事,才可以避免“两辆飞驰而来的货运火车”迎头相撞。如果少男少女们没有这种思想准备和苦心经营的意志力,那还是奉劝大家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去爱,志趣相投的概率会相对高一点,不然的话,只能在浆糊中永生了,因为血缘关系是割不断的,喜欢也好,讨厌也罢,浆糊一旦捣成就难以收拾了,不然怎么会有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说法呢? ©H.L.Glennie
姜小黑是出生在城里的独生子,姬小白是生长在乡村的独生女。一次偶然的相遇,月老红线一牵,两人就热恋同居了。瓜熟蒂落,待到谈婚论嫁时,双方都去见了各自的父母。
姜太公和姜太婆一见这毛脚媳妇就觉得不顺眼,因为从小被父母宠惯的姬小白对未来的公婆并没表现出太大的尊敬,当然小白也不粗鲁,她只是觉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反正婚姻大事是小两口的事,准公婆在这事上做不了主。再说吧,聪明的小白一见准公婆的面,就知道他们不喜欢她。
公平地说,看上去顺不顺眼这事也有点先入为主的。姜太公和太婆一听到姬家是农民,就觉得这桩婚事不妥,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担心爱子未来的经济负担,这姬老爷和姬老奶今后的医保重担不全落在小黑身上了嘛。两公婆平时省吃俭用,为的就是将来能独立自主,不拖累儿子,不仅如此,他们一早就在儿子工作的城市买了一套房子给儿子将来结婚用。看着眼前这个准媳妇,两公婆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
姬老爷和姬老奶对这准女婿也不甚满意。小黑虽说大学毕业,有份很好的工作,但毕竟不是大款,无法帮助姬家长辈改变务农的命运。他们一辈子的心血和积蓄都投在这个独生女儿身上了,姬老爷这些年靠离乡背井在外打工才供女儿读完了护校。在他们眼里,性格活泼、皮肤白皙、充满青春活力、身为护士的漂亮女儿应该找一个条件更好的男子。女儿嫁给小黑,这辈子也就尘埃落定,姬老两口子也没什么好指望的了,心里虽说不痛快,嘴上也不好说,谁叫那不争气的丫头一早就跟那黑小子上床了,让这家伙占了便宜。
两方准亲家见了面,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虽说第一缸浆糊在大家没见面前已经捣好了,表面上还是楚河汉界,互不侵犯。浆糊这东西光有至爱亲朋捣,虽说能捣浑,但没有当事人的参与是捣不粘的。当事人一入局搅和,这缸浆糊就稠了。发起者这回是小白,惹祸的却是小黑。老实的小黑觉得既然和小白已经身心相许,互相之间是不应该有半点秘密的,当不安的小白问起姜家太公太婆对她的看法时,小黑一五一十一字不漏地将自己父母的顾虑对小白和盘托出。小白听了很气愤,难道生长在农村也是一种罪孽?从小受父母宠爱的小白受不了这气,回家又将姜家的话全数搬给姬老两口听,大家义愤填膺,一定要理论出个公平来。从此,姬家三口的心里就安了一根刺,看姜家两老怎么看都不顺眼。
姜家两公婆则对姬家的心思一无所知。看看准媳妇越看越觉得差劲。要是以前的顾虑是因为经济因素,那现在的讨厌则是因为小白的言行举止。先是小白通过小黑向两公婆提出要将她的名字加入两公婆和儿子共有的房产证书上,作为小两口定婚的见面礼,姜太公一听就很生气,哪有逼人家送礼的,一口回绝了这无礼要求。
小白很生气,在她看来,姜家人从来没把她当成家庭一员,就是做了姜家媳妇,太公太婆还是把她当外人,自己就这么白白牺牲给了姜家,越想越觉得自己的父母可怜,气极之下她对姜太婆说:“你们把我当外人,我以后等你们老了也不会照顾你们。” 还没进门,就对准公婆恨之入骨了。小白终于找到一个向准公婆示威的机会,秀秀谁才是这家的真正主子。姜太婆有天外出遭摩托车撞了,受伤住进医院。小黑心急火撩地请了几天假,赶回家乡城市去照顾母亲。小黑到达时天已黑了,刚坐了没一小时,手机响了,原来是小白。电话里小白焦急地说她忘了带钥匙进不了门。小黑一听也急了,这黑灯瞎火的,女孩一个人在街上不放心,便急急忙忙跟母亲告别,踏上了归程。等到小黑离家还差半小时的车程时,小白来电说钥匙找到了,放在她包的夹层里。后来姜太婆知道这事后,心里很不高兴,更证实了她先前对小白“人品不好”的看法。
第二缸浆糊在当事人的“正义感”和“公平观”的催化下比第一缸捣得更浓。当事人的家长们感受到第二缸浆糊的粘着力之后,都觉得有义务保护自己的孩子免遭对方“居心不良”的伤害,这就造就了最后一缸的出炉浆糊,粘得甩不开,洗不净。
渐渐地姜太婆觉得儿子没用,什么事都听女友的,还没结婚就这样,进了门更不得了。姜家两公婆于是对儿子也不象以前那样有求必应了。当小黑来求父母资助他买辆面包车时,两公婆仔仔细细盘问了儿子一番,最后得出结论儿子不需要车,真正需要车的是姬老爷,于是斩钉截铁地对儿子说,没有能力就不要买车,有能力就自己问银行贷款,去攻分期付款。小黑小白因为拿不出这钱,面包车一事就泡汤了。
姬家二老对姜家那一毛不拔的手笔更生气,好歹辛辛苦苦养大了女儿嫁给你家,你们房没她的份,车也不肯给,世界上哪有这种无本万利的事?可两老的腰板子也硬不起来,女儿既然已经未婚同居,在择偶的“硬件”上也已经“贬值”,只好忍气吞声,心里一肚子火要找机会出,终于等到了姜太公姜太婆登门提亲的那一天。其实姜家两公婆根本无意提亲,他们一直抱着一线希望,希望哪天出个奇迹,小两口子闹翻,再给小黑找个更好的,无奈小黑小白这两口子偏偏是如胶似漆棒打不散,更糟的是两人已经去民政局作了登记,也就是说不管老两口意见如何,这小两口已是法定夫妻了。姜家两公婆只有这一个儿子,就结这么一次婚,不办个象样点的婚宴觉得对不起儿子,在这种意识指导下,两公婆跋山涉水来到乡下姬家提亲。
两人事先已从小黑那里打听到了行情,诸如办N桌酒席,送N元礼金给女方家长,赠N件细软给新娘等等……虽说城里人早没了这些规矩,姜家为了儿子的体面,还是咬咬牙来个"大出血",决定顺着女方的意思。
姬家二老狮子大开口也并非完全为财,他们此举是为了给女儿争面子,意思是说:“瞧,我们家的千金可是明媒正娶,风风光光出嫁的。”再说因为姜家太公太婆埋单,让他们“大出血”也正好可以平平姬家二老心中的怨气。只是姜家两公婆似乎一点也没为钱的事焦虑,让姬家二老十分不爽,觉得自己显然手太软,要的这个数目一点都没难倒对方。
一方咬牙、一方迸气,双方家长都“顾全大局”地为儿女张罗着婚事。就在一切准备就绪,订金已付、彩礼已备时,姬家二老突然亮出了“杀手锏”,保证能让姜家两公婆“痛不欲生。”
婚宴倒计时,还剩三个礼拜,小白突然来为父母传话,说姬家只有这一个女儿,姬老爷和姬老奶同意这桩婚事是有条件的,条件是让小黑做姬家的招女婿,将来两人的孩子要姓姬而不是姓姜。如果姜家不接受这个条件,姬家就不准小白嫁入姜家。
姜家两公婆闻讯又气又急,姜太婆一急之下病倒了,姜太公这老实人要么不发火,发作起来可是地动山摇,大喝一声:“这婚礼取消了。”听得小黑心里发酥,夹在女友和父母之间,无所适从。代表父母的小白既然“圣旨”已传出口,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双方僵持,各不退让,这缸家庭浆糊处于粘固状态,谁也不知道这婚礼还进不进行了,婚宴是不是要取消。两家互相指责,浆糊捣得一塌糊涂,无法收场。
姜家的人都唉声叹气,跟这种人家结亲,小黑有得苦了,家里人也跟着受苦。姬家的人也气愤难消,女儿这辈子就毁在这家人手里了,一场婚都结不太平。这本来素不相识的两家人一时间成了权力斗争的主角,大家都在较劲,看谁是真正的波士(Boss)。夹在四位家长之间的小两口倒好象成了局外人,没人去问问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
婚期在逼近,双方家长也开始不安了,谁也不想成为毁坏这场婚礼的刽子手,但碍于面子,谁也不想缴白旗投降。正在相持不下时,小黑那一向慢条斯礼少言寡语的金牛座娘舅开腔了。
他先对姜太公姜太婆说:“婚礼是孩子的,由不得你们作主,你们两个老的在这问题上不许再多说一个字。”
接着老娘舅对小黑说:“婚姻是你和小白两人自己决定的,你父母不同意你做招女婿,不做招女婿的话你岳父母又不同意这婚事,说到底,这些都是老式想法。招不招女婿,要不要结这婚,你们俩自己去决定,我们不管了。如果你们决定这婚还是结的话,从姜家的角度来看,你爹娘已经尽到责任,为你支付了婚宴费用,也邀请女方出席,如果姬家不来,那是他们的权利。我们姜家只要你们两口子邀请都会来。至于所有与女方亲戚、风俗习惯有关的问题都由你们自己解决。这样大家客客气气,礼尚往来,谁也不欠谁的。本来嘛,文化不同,谁也改变不了谁,要强行沟通的话,只会加速矛盾。至于将来孩子姓什么,姬、姜两个姓氏都是中国最古老的,将来孩子姓哪个都是好姓,还是由你们自己作主。”
小黑听后不语,与小白商量下来,还是决定如期举行婚礼,只是女方和男方分开办喜宴。双方父母两边都参加,其余亲友都各自为阵,只参加一方婚宴。出缸的浆糊经老娘舅的斡旋终于稀释,那白热化的权力斗争也终于得到缓解。
私底下,在一旁长期默默观战的舅妈终于找到一个机会问小黑一个她一直纳闷的问题:“小黑啊,这丫头长得又不怎么好看,你到底喜欢她啥呀?”
小黑双眉一扬两眼放光:“你不知道哦,她笑起来那眼睛啊,才好看咧。”
失望的舅妈在心里骂了一句:“没用的东西,好看当饭吃吗?”
小两口没了家里大人的浆糊,倒也过得愉快,又恢复了往日那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的习性。但愿他俩在婚姻路上一路走好。
一家子的浆糊就是这样捣成的,粘着的人没有一个是赢家。孤立地看,每个人的看法和行为都是“合理”的,可放到一起,就成了危害性很高的浆糊。浆糊持续的时间越长就越粘固,最后一定会将相爱的人绑得透不过气来,再美的爱情之花也会憋死。文化和观念不同的人,彼此之间很难沟通,所以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的爱侣除了心心相印互相迁就之外,还比别人多一项任务,那就是甘当两大家庭之间的浆糊阻隔器。这阻隔器不是好做的,轻者需要八面玲珑的外交手段,重者需要口是心非的操纵能力,紧要关头可能还需要有点两面三刀的本事,才可以避免“两辆飞驰而来的货运火车”迎头相撞。如果少男少女们没有这种思想准备和苦心经营的意志力,那还是奉劝大家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去爱,志趣相投的概率会相对高一点,不然的话,只能在浆糊中永生了,因为血缘关系是割不断的,喜欢也好,讨厌也罢,浆糊一旦捣成就难以收拾了,不然怎么会有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说法呢? ©H.L.Glennie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