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记事(四):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否依然?
本周zoom会的中心内容已经从探讨疫情转为谈论长期性的变化。首先是丝黛芬妮两口子买了一幢河边的房子,付了屋主的要价,连家具和船一起包括在内。看看这些家具,估计是屋主不要的,正好一举两得。地段离市中心开车一个多小时(没有塞车时),丝黛芬妮以后上班就够她喝几壶的,一句话,这房换了我是不会买的,租来玩玩是极好的。疫情期间,地产经纪人是不许陪客户看房的,所以两口子是在经纪人把一切都安排好的情况下前去看房,下月交割。我说以后你们哪天出门旅行,我们来帮你们看房子,他们说没问题,不过三只猫交给你管了,我说我是猫奴,你们只要不怕我宠坏它们就行。
zoom会中提得最多的是头发怎么办?几个月没理了,一对夫妻相互为对方理发,其余的女生都留长发,男生是一个剃了个和尚头,另一个是胡子头发一起长,弄成个泰戈尔的模样,还有一个把自己的褐色头发染成金色梳了个洋葱头,他阿弟则把自己的亚麻色头发染成漆黑,我和老公还是头上一堆乱麻似的不知所措的头发。
所有的人还继续在家工作,北卡虽然要重开,但三角区研究机构的办公楼不开,说要关到9月底,因为现在这种方块设置很容易传染病毒,公司拿不定主意该怎么重新设计办公空间。华府区不少办公楼要到10月底才开,也是同样原因。估计以后办公楼的地产市场会有不少长期变化,很多公司会发现不需要这么多办公空间。随着办公楼需求的减少,城市的税基和地产供求都会发生变化。
最难的还是在求学期间的小朋友,网课根本没法代替实际课,一则老师根本没经过网上授课的训练,二则看不到小朋友的肢体语言就很难调整自己的施教方式,三则小朋友缺乏监督也很难完成作业。
疫情期间日常生活除了读书看剧还是马大嫂加做洗衣机和清洁工,照照镜子,几个月没理发,容貌不悦己,一口气网购了一批新衣,女为爱己者妆,哈哈哈。
再读了一遍玛格丽特艾特伍德的小说‘’孕侍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奥威尔式的非乌托邦社会里的虚构故事,类似1984。艾特伍德的小说很有名,但她最初是以诗人身份登场的,诗写得极好,这部小说虽然不涉及诗,但语词,布局和人物性格刻画上处处可见诗性的模棱两可之微妙,可以说是用写诗的手法写小说,大量的象征符号贯穿全书,反讽手法信手拈来,结尾出人意料,意犹未尽,读到过瘾处,常会令人拍案叫绝。
看完了BBC连续剧“世界在燃烧”第一季,讲的是二战期间四个国家四个城市里发生的事,分别是利物浦,柏林,华沙和巴黎,将四个城市串成一线的是记者南希坎贝尔,这个角色的真人原型是美国记者威廉西勒尔与英国记者克莱尔霍林沃斯两者的混合,霍林沃斯是第一个报道二战爆发的记者,晚年定居香港,2017年在港去世,享年106岁。比较值得看的是片中的人物都是日常生活中性格有点缺陷的人,但在非常时期都是在偶然情况下被逼成英雄 ,因此令他们做出的牺牲更接地气更感人。期待第二季。
搜了一下苏俄历史课的老师,他已83岁,是犹太人集中营的幸存者。已渐渐习惯他的口音,课程的内容也越来越有趣,解了我不少惑,但觉得他对布尔什维克的了解似乎还不够深刻,过于关注数字,将太多因素归结于偶然,以后整理一下专门做个笔记。
又看了一遍歌剧卡门,这是第三遍,第一遍是为了看多明高和esprenza两位演唱,第二遍是现场看,朋友在里边客串跑龙套,这次是想看北京大剧院是啥样子。卡门是所有歌剧中最容易看的,老少咸宜,有唱有跳,旋律好听,布景好看,服装艳丽,因为歌唱难度不高,女角又必须漂亮性感,所以卡门的女角一般是能歌善舞身材相对苗条颜值相对高的,保证不会出现女角是个万吨水压机似的胖奶奶这种情况。歌唱形式多样,独唱二重多重大合唱,独舞群舞,应有尽有,剧情也是跌宕起伏,既很娱乐又很悲剧,反正歌剧中的所有好元素都有了。
本来是看热闹的,倒也看出点有趣的新玩意。卡门与其说是吉普赛女郎卡门不惜以生命求自由的悲剧故事,倒不如说是何塞如何一步步落入绝境的故事。这个何塞其实很可怜,曾经是个体制内人,定位是一个无权无势但有点野心的脚趾甲,体制需要这样的人。但因为女色,他被迫脱离了体制,又因嫉妒心强,没法融入体制外的生活,因此卡门成了他活着的唯一目的,一旦失去卡门,他肯定不活了,也一定会带着他的目的同归于尽。这次出演何塞的是莫华伦,把嫉妒和沉沦演绎得淋漓尽致。
读了不少大西洋月刊和一份新的网上杂志叫“古怪的”。两篇文章值得一记。
第一篇是“二八定律”,说的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他自家种的豌豆田里,20%的豌豆苗产出了80%的豌豆,二八定律由此得名。用在经济学上也适用,二成员工贡献了八成产值等等。文章作者更上一层楼,认为二八定律适用于个人生活:比如,二成的人给你带来八成的快乐,二成的物品给你带来了八成的效用,一言以蔽之:将你八成的时间和资源用在为你提供最大效用的二成人和物上。是否认同这说法还不好说,但也是种有趣的思路,唯一觉得少了点什么的就是这条定律用于主观领域是否靠谱,万一个人偏好发生变化,这笔账怎么算呢?不管怎么说,这思路蛮好玩的。
第二篇是人为啥在迷路时老是原地兜圈。要说第一篇纯粹是为了好玩,第二篇却是有点性命交关了。文章说的是发生在缅因奇特顿山森林中迷路者的真实故事,那地方我去过,读着迷路者生前最后两个礼拜的日记摘要,宛如身历其境,浑身的血都吓冷了。
更何况我们还真地在野外迷路过,一次是在法西边境的比利牛斯山,边走边侃,都仰仗对方看标记,结果谁也没看,走入勘探禁区无人之境,经历了雷雨交加,终于运气好走出迷津。
第二次是在苏格兰高地,外出吃过晚饭回家,路上漆黑一团迷路了,兜了两小时还是在原地,眼看汽油快用完了。室外已经降到零度,在野外过一晚不知是啥情景。真是上帝保佑,老公开着车,突然打开车灯,正好让我看到度假屋附近的一个店家,才找到路。
文章的作者是登山走林的老司机了,也在林中迷路,差点走不出来。他说人们在迷路时通常的反应是不断前行,结果是越走越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原地寻找最佳藏身地点,然后设法寻求援助,这种地方别仰仗手机,根本没有信号。但人类进化的结果就是人是要动的,迷路后寻找出路是本能,较难抗拒,所以即使控制不住一定要动的话也最好一路做标记,看看自己是否原地打转,如果是的话就停止,保存体力,寻找水源和食物以及藏身之处,因为人一失踪,定会有人来寻找,所以被救者不要乱动是最佳选择,处于原地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迷路的原地通常不会离大路太远。
zoom会中提得最多的是头发怎么办?几个月没理了,一对夫妻相互为对方理发,其余的女生都留长发,男生是一个剃了个和尚头,另一个是胡子头发一起长,弄成个泰戈尔的模样,还有一个把自己的褐色头发染成金色梳了个洋葱头,他阿弟则把自己的亚麻色头发染成漆黑,我和老公还是头上一堆乱麻似的不知所措的头发。
所有的人还继续在家工作,北卡虽然要重开,但三角区研究机构的办公楼不开,说要关到9月底,因为现在这种方块设置很容易传染病毒,公司拿不定主意该怎么重新设计办公空间。华府区不少办公楼要到10月底才开,也是同样原因。估计以后办公楼的地产市场会有不少长期变化,很多公司会发现不需要这么多办公空间。随着办公楼需求的减少,城市的税基和地产供求都会发生变化。
最难的还是在求学期间的小朋友,网课根本没法代替实际课,一则老师根本没经过网上授课的训练,二则看不到小朋友的肢体语言就很难调整自己的施教方式,三则小朋友缺乏监督也很难完成作业。
疫情期间日常生活除了读书看剧还是马大嫂加做洗衣机和清洁工,照照镜子,几个月没理发,容貌不悦己,一口气网购了一批新衣,女为爱己者妆,哈哈哈。
再读了一遍玛格丽特艾特伍德的小说‘’孕侍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奥威尔式的非乌托邦社会里的虚构故事,类似1984。艾特伍德的小说很有名,但她最初是以诗人身份登场的,诗写得极好,这部小说虽然不涉及诗,但语词,布局和人物性格刻画上处处可见诗性的模棱两可之微妙,可以说是用写诗的手法写小说,大量的象征符号贯穿全书,反讽手法信手拈来,结尾出人意料,意犹未尽,读到过瘾处,常会令人拍案叫绝。
看完了BBC连续剧“世界在燃烧”第一季,讲的是二战期间四个国家四个城市里发生的事,分别是利物浦,柏林,华沙和巴黎,将四个城市串成一线的是记者南希坎贝尔,这个角色的真人原型是美国记者威廉西勒尔与英国记者克莱尔霍林沃斯两者的混合,霍林沃斯是第一个报道二战爆发的记者,晚年定居香港,2017年在港去世,享年106岁。比较值得看的是片中的人物都是日常生活中性格有点缺陷的人,但在非常时期都是在偶然情况下被逼成英雄 ,因此令他们做出的牺牲更接地气更感人。期待第二季。
搜了一下苏俄历史课的老师,他已83岁,是犹太人集中营的幸存者。已渐渐习惯他的口音,课程的内容也越来越有趣,解了我不少惑,但觉得他对布尔什维克的了解似乎还不够深刻,过于关注数字,将太多因素归结于偶然,以后整理一下专门做个笔记。
又看了一遍歌剧卡门,这是第三遍,第一遍是为了看多明高和esprenza两位演唱,第二遍是现场看,朋友在里边客串跑龙套,这次是想看北京大剧院是啥样子。卡门是所有歌剧中最容易看的,老少咸宜,有唱有跳,旋律好听,布景好看,服装艳丽,因为歌唱难度不高,女角又必须漂亮性感,所以卡门的女角一般是能歌善舞身材相对苗条颜值相对高的,保证不会出现女角是个万吨水压机似的胖奶奶这种情况。歌唱形式多样,独唱二重多重大合唱,独舞群舞,应有尽有,剧情也是跌宕起伏,既很娱乐又很悲剧,反正歌剧中的所有好元素都有了。
本来是看热闹的,倒也看出点有趣的新玩意。卡门与其说是吉普赛女郎卡门不惜以生命求自由的悲剧故事,倒不如说是何塞如何一步步落入绝境的故事。这个何塞其实很可怜,曾经是个体制内人,定位是一个无权无势但有点野心的脚趾甲,体制需要这样的人。但因为女色,他被迫脱离了体制,又因嫉妒心强,没法融入体制外的生活,因此卡门成了他活着的唯一目的,一旦失去卡门,他肯定不活了,也一定会带着他的目的同归于尽。这次出演何塞的是莫华伦,把嫉妒和沉沦演绎得淋漓尽致。
读了不少大西洋月刊和一份新的网上杂志叫“古怪的”。两篇文章值得一记。
第一篇是“二八定律”,说的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他自家种的豌豆田里,20%的豌豆苗产出了80%的豌豆,二八定律由此得名。用在经济学上也适用,二成员工贡献了八成产值等等。文章作者更上一层楼,认为二八定律适用于个人生活:比如,二成的人给你带来八成的快乐,二成的物品给你带来了八成的效用,一言以蔽之:将你八成的时间和资源用在为你提供最大效用的二成人和物上。是否认同这说法还不好说,但也是种有趣的思路,唯一觉得少了点什么的就是这条定律用于主观领域是否靠谱,万一个人偏好发生变化,这笔账怎么算呢?不管怎么说,这思路蛮好玩的。
第二篇是人为啥在迷路时老是原地兜圈。要说第一篇纯粹是为了好玩,第二篇却是有点性命交关了。文章说的是发生在缅因奇特顿山森林中迷路者的真实故事,那地方我去过,读着迷路者生前最后两个礼拜的日记摘要,宛如身历其境,浑身的血都吓冷了。
更何况我们还真地在野外迷路过,一次是在法西边境的比利牛斯山,边走边侃,都仰仗对方看标记,结果谁也没看,走入勘探禁区无人之境,经历了雷雨交加,终于运气好走出迷津。
第二次是在苏格兰高地,外出吃过晚饭回家,路上漆黑一团迷路了,兜了两小时还是在原地,眼看汽油快用完了。室外已经降到零度,在野外过一晚不知是啥情景。真是上帝保佑,老公开着车,突然打开车灯,正好让我看到度假屋附近的一个店家,才找到路。
文章的作者是登山走林的老司机了,也在林中迷路,差点走不出来。他说人们在迷路时通常的反应是不断前行,结果是越走越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原地寻找最佳藏身地点,然后设法寻求援助,这种地方别仰仗手机,根本没有信号。但人类进化的结果就是人是要动的,迷路后寻找出路是本能,较难抗拒,所以即使控制不住一定要动的话也最好一路做标记,看看自己是否原地打转,如果是的话就停止,保存体力,寻找水源和食物以及藏身之处,因为人一失踪,定会有人来寻找,所以被救者不要乱动是最佳选择,处于原地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迷路的原地通常不会离大路太远。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