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主义?懶人做快菜之我行我素

从最基本的生存之道“吃”到最高阶的精神追求“戒”都有关联的一个话题就是吃素。“吃素”在上海话中又有个特殊的涵义:没本事。所以这篇文章中的吃素有两层意思,较真的时候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忽悠的时候就是上海话的意思。严肃的话题咱不敢忽悠,要忽悠也是在谈到如何做素菜的时候,鉴于本人烧菜水平属于“吃素”一类,因此我行我素地吃素就至关重要了。这吃素的事,要从去朋友家吃晚饭说起。

接到审计师朋友的邀请去她家聚会,到了那里才得知当晚全套素食,心想:糟了,早知道应该家里吃点东西才出来。无奈既来之,则安之。先要澄清一下概念,美国人说吃素有两种,一种是假素,叫vegetarian,意思是不吃红肉,其余通吃;另一种是全素,叫vegan,彻底戒荤,也不吃鸡蛋蜂蜜乳制品等等等,是彻头彻尾的素。我们上海滩上有家老字号的素菜馆叫“功德林”,那里的菜是为vegan们烧的。我们朋友家的聚会也是全素⋯⋯审计师和她的挨踢(IT)老公忙来忙去不亦乐乎,素菜还没入肚,那份用心良苦已经把我和老公感动了。同来的还有心理学家和她的脑外科医生老公。开饭了,那全素晚餐味道还可以,也算吃饱了,就是觉得胃里的东西比例不大对头。大家照样开开心心,聚会主要目的是朋友见面,吃是次要的。


酒过三巡,也许是素菜扛不住酒力,大家的谈话开始发挥失常。女主人审计师突然话题一转,说她认识的一对已经金婚的老者,老太婆吵著要离婚,因为老头子从早到晚象影子似地粘著她,让她要发疯。旁人好心地劝她:好不容易熬到金婚,成了比熊猫还珍贵的稀有国宝,都这么老了,何不凑合著过几年就算了,再说万一老头生病住院,没人照顾也怪可怜的,她就这么忍心吗?老太说,老头要是生病住院她一定会继续照料,问题是她无法跟他同处一个屋檐下。原来,那老头曾是华府很成功的律师,平时指点江山惯了,工作的时候还不成问题,只要在事务所里呼风唤雨就行了,手下一大把兵全仰仗他养家糊口,当然随他吆喝了。可他现在老了,整天待家里,不知如何打发时间,老太婆成了他唯一可以吆喝的对象。而老太这么多年来早已经习惯了家中没老公的生活⋯⋯我边听思想边开小差,这素食主义崇尚天天吃全素,这么个吃法,能坚持多久?

心理学家跟著插话了,婚姻这话题是她的吃饭行当。她说她认为,婚姻应该由两人立婚前协议来界定,不关政府的事,婚姻是社会契约,两个大活人要结婚,事先应该立好规矩,也就是说,双方事先都要斤斤计较个爽,用上海话来说就是“不是吃素的”。

挨踢男主人对此观点的看法也“不是吃素”的,他不同意立婚前协议:“这也太不浪漫了,本来结婚是件美好的事,怎么跑上来就先假定婚姻要失败。”

心理学家说:“这叫防患于未然,如果没有社会契约,纠纷一定层出不穷,给社会带来混乱和资源浪费。设立婚前协议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混乱。”

这回我也“不吃素”了,加入辩论:“咱们先说说假定前提。你的假定前提是婚姻和所有其他社会契约是相同的,而男主人的假定前提是婚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契约,因为有感情的成份,此其一。第二,你假定婚姻双方的实力、信息资源和谈判筹码和技巧都是对称的,事实上弱势一方如果没有政府立法介入一定会丧失所有权益。基于这两点,我认为政府应该通过法律机制干预,坚决地执行维护弱势方权益的职能。”

心理学家说协议只是表明双方的期望。我反问:为何要白纸黑字?两人有一生的时间去协调适应。她答不出。其实我也不反对婚姻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只是我觉得从社会角度看,个人之间的协议不能取代政府的职能,两者应该共存。

女主人说既然大家都这么“不吃素”,争执不下政府是否应该以立法介入婚姻,能否请离过婚的朋友谈谈他们对此的看法。一阵沉默,显然离过婚的人大多不愿自接伤疤。我心里又开小差了:这素食也太坑爹了,这么私人的问题平时根本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今天大家又没过量喝酒,难道这全素食品会增加酒力?

一直没有发声的外科医生突然打破静默,自告奋勇,他说起他自己的经历。从怎么跟前夫人吵架到怎么离婚,说得一脸痛苦,一旁他的现任太太心理学家脸上红一块白一块的,外科医生越说越激动,说著说著忘了提问,眼看一整晚都快要变成听谈离婚史,挨踢男主人终于忍不住插话:“你到底对政府在婚姻立法中的职能有何意见?”

“啊?”外科医生一脸茫然,显然医生大人吃素吃晕了,大家笑喷⋯⋯

审计师这会好像也有点吃素吃得糊涂了,对政府在婚姻中的作用不置可否,说著说著还转了话题,这回说的是她现在的生活如何如何幸福,大到儿女小到烹调全素食品,差不多包罗万象,却一字不提她老公,我家老公则不断用手势朝她的挨踢老公竖大拇指来提醒她:该是表扬老公的时候了,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挨踢老公也跟著大笑,说:“这全素食品的效果好像非同寻常。”

最后心理学家说,为了鼓励大家今后继续全素食聚会,她带来了临床心理学牌,让大家抽牌玩。玩法是每人抽一张牌,牌上有一个心理学的问题,然后让每个人来答。有些问题比较有趣,有些问题很一般,看来心理学家有意要对团体做个心理测验。牌中比较“不吃素”的问题是“如果你面对弗罗依德时你会向他提哪一个问题?” 回答各异,也“不是吃素”的,如“他是否有任何无法用性本能来解释的范畴”、“他对卡尔。荣格的无意识怎么看?”。“他的潜意识论如何形成他的无神论观”、他如何看待C。S。Lewis”、“创伤对潜意识的影响”等等⋯⋯夜晚了,肚里的素菜经不起我等这场“口水战”和“魂灵牌”的消耗,到这时消化得也差不多了,大家这才匆匆散场。回到家里,我俩又恶狠狠地吃了顿夜宵:这胃可不是吃素的。

这食素主义的魂好像会粘人似的,第二天一早,老公就看到一篇文章,大讲吃素食的好 处。这回可是有统计显著性的,如果全素,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概率会降低50%,如果不是全素,但杜绝红肉,那概率也会降低,但降低程度不及全素主义者。好像这还不够,食素主义的魂还盯上我了。
古今中外食素主义不光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依据,就连《圣经》旧约里都记载著犹太先知丹尼尔放弃巴比伦王赠予的美食,坚持吃素,最终他和所有吃素的犹太先知都具神力,而那些不吃素的巴比伦公知最终都在关键时刻失去预知的威力,因为吃素的犹太先知是受上帝特殊眷顾的。要说理论和实践都是世俗的,可以不理不睬,这神力哪敢不睬啊?既然古今中外从梁武帝到圣经都有食素范例,我等凡人想来也欲素可达。

我有点心虚地问老公是不是也想全素,他说可别那么夸张啊,不过他觉得我们应该削减肉类消费,增加素菜的比例,至于海鲜和家禽嘛,可以照旧。试验一下,看看是否能够成为半个假素主义者,也就是说来个我行我素式的素食主义。

说干就干,想想有什么懒人烧快菜的绝招。要想把中国的素菜全部搬来当然不可能,那只有就地取材了。美洲大地好在还有些有趣的素菜,其中以三A最佳,三A分别是芦笋(Asparagas)、鳄梨(Avocado)和洋蓟心(Artichoke),又营养又好吃,做起来也方便,更重要的是,我的美食家朋友敏姐姐买不到这些玩意,也就无从考查我的厨艺,我可以放心大胆地忽悠个爽。以此为主要原料,在此我行我素一下。

最懒的菜当然是沙律了,只要几样菜放一起,配上沙律油就行了。沙律油的原料是亚麻籽油或橄榄油、盐、胡椒,希腊菲达起士(feta cheese)或其他起士备用。秀两款:

次一级懒的做法是清蒸,主要是芦笋。芦笋的做法很多,我喜欢清蒸,因为营养如此保持得最好。

需要用心动手的是滚汤菜,就是将几样素菜在鸡汤里滚一阵,将几种味道合成再加点盐收干就是,连油也不用放,因为鸡汤里本身就有油。这有点象素菜代表大会,要想把会开好,每个素菜代表之间要相合,不能相克,质感、色彩和滋味由此才能相得益彰。

不太懒的是烤菜,如烤茄子卷。这是我的懒人发明,灵感来自西班牙Tapas中的茄子卷,叫eggplant roulade。Roulade一词最初来自法文,是卷的意思。
这里最大的功夫就是蔬菜切片,我当然没这本事,所以我的茄子卷名不副实,称不上卷,暂时忽悠地称为茄子铺盖吧。味道吗,还真不错,香味扑鼻,口感滑润有质感,比较接近荤菜。谁要是真想执行素食主义,这菜看样子还真不能少,只是不能用牛油了。

忽悠了半天,想想敏姐姐快不耐烦了,就真诚地献上一款她能考考我的菜:藕香素盘。


现在看来,本人最有创意的素菜还是脱不了个“懒”字和“快”字,这懒人烧快菜也能算得上“我行我素”了,如是,咱这“我行我素”的素食经也不是“吃素”的。这就叫吃素吃得心中有素,做菜做得我行我素,素无遗憾!

©H.L.Glennie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漫步记忆径,重逢浦江滨(一): 台前幕后还乡团

怀念邓鹏里老师(2014年1月4日更新)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