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烩第一锅:真假小菜 vs 有无小菜
我所在地区本周末进一步重新开放,疫情数字进入下行趋势,但愿病毒不再卷土重来。我的疫情记事暂告一个段落。渐渐可以将视线展开,品味一下浮世大杂烩中的各类口味,甜酸苦辣,重口味轻口味,心灵鸡汤、wanton挂面、清风包子、螃蟹烧卖,地摊鸡血粉丝小吃,bla bla…… 朋友们有的已经开始出游,有的正在计划出游,尽管都是在一两小时的车程内活动。我看了不无羡慕,却迟迟不敢动。说来可笑,障碍居然是两件事:饮食和用厕,这两样没经过我消毒的一概不敢用。当然食品和饮料自己可以带,但旅行的乐趣就在于尝试自己不熟悉的东西,与旅途中相遇的不同的人聊天,而自带干粮且不能与人侃大山的旅行实在太骨感了,免不了生出一种why bother的情绪, 还不如来场假旅行,把以前真旅行的照片理成视频来重温,可这不是真的出行啊:(。最郁闷的莫过于无法回国了。哎,谁有啥好办法解决我的困惑,望提点哦。) 说到真假小菜,网络世界仿佛是个菜场,真菜假菜无奇不有,看多了也分不清真假,归结起来的结论就是何为真何为假取决于你信任哪家摆地摊的。这不是老生常谈吗?是的,但不是百分之百。问题在于你信任的几个摊主如果出现有些卖真菜有些卖假菜时你该怎么办? 这样的困境出现之多已经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和研究,其中有两篇文章值得一提。 第一篇是个心理学家写的,读过算数,也没做标记,印象倒是颇深,却记不得出处了。文章探究英特网对人的心理和思维能力的影响。很多年前法国有一位马当M遭受了一场大劫,她诞下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被人绑架偷走了。在之后的岁月里,马当M又生了好几个孩子,其中也有双胞胎,但每一次都是同样的绑架事件重复发生,到了最后,马当M的先生也被人绑架了,一个长得和她先生一模一样的陌生人住进了她家……真实的情况却是这样的:马当M的一个双胞胎确实被绑架,但她之后生的孩子都不是双胞胎,可五个孩子中的四个都在童年时夭折,她的先生也没被人绑架,只是马当M以为他是一个陌生人冒充的。不难理解,经历了如此不幸人生的马当M患上了精神病,这一点在当时科技不发达的年代还无法确诊,如今却是一目了然的。她的症状类似老年痴呆,因为脑损伤,就无端生出一种受到威胁的焦虑,把熟人当成是生人冒充的。文章说,在精神病人的世界里,真假是颠倒的,脑电图显示大脑的某些部分确实遭损。 回到网络世界, 网民对网络互动的反应也显示真假错位的情况,但这种错位与马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