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七)

北京的包容性和文化的多元性,既可以从来自全国各地的“北京人”、包罗万象的各类餐厅、代表全国各地食物的文化节中感受到点滴,也可以从王府井大街上手捏和田玉头戴买买提小帽的新疆商人、金发碧眼身材高大的俄国人、貌似俄罗斯人但言行举止更接近中欧人的波罗的海国公民,头缠白巾长须及胸的阿拉伯人、前苏联成员Stan国的国民(中亚许多国家的名字最后四个英文字母都是Stan,如哈萨克、乌兹别克等)、肤色黝黑的黑人兄弟以及我等来自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封建官僚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真假洋鬼子中看出点眉目。

(王府井步行街全国端午食品文化节)


(面粉艺术)


(百多年回民老店东来顺火锅饭庄)


(王府井小吃夜市)


(外国人买手信)

有趣的是,北京的游客中西方人不很多,或许是经济危机的关系,或许是奥运会时都来过了,但很多广告和标语却都是清一色的中英双语,其他语种倒不多。看得出来,有些英语译文不过关,纯粹是按字面翻译,效果令人发噱。比如,在辣婆婆餐厅的开张招牌上,英文名被翻译成Spicy mother-in-law dinning limited company。这是一个家庭气氛很浓的川菜小馆子,看了中文餐馆名,立刻令人联想到一个四川老婆婆按照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烹调出可口的佳肴,香喷喷热辣辣。按字面解释,英文spicy一词有“辣”的意思,但用它去形容一个人,就有弦外之音,意思是超性感,mother-in-law一词也不妥,西方人对mother-in-law(多指丈母娘)一般没太大好感,这英文是写给不懂中文的外国人看的,可外国人看了这英文十有八九在觉得好笑之余,仍会丈二金刚摸不著头脑:性感丈母娘晚餐有限公司?这译文跟这家餐厅的中文形象和所要吸引的顾客群相去甚远,更能表达该餐厅原意的译文应该是Grandma's Spicy Food,Inc。


还有一则中英双语广告(见图),看了半天也没看懂广告卖的是什么东西,这是很失败的广告作品。当然制作这则广告的天才人士一定将我的不解看成是脑袋愚笨的结果,问题是广告的目的不是为了测试哪个潜在客户的智力有多高,而是要人看了广告后产生购买欲,连买什么都不知道是很难叫人掏口袋的,更何况还翻译了英文给外国人看,人家本来就人生地不熟,看了这莫名其妙的广告后,更不会产生购物的饥饿感。



这些双语广告表现了首都人民积极响应“保八”号召(保持GDP增長8%)、向老外使劲为国争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努力,但是要真正吸引外国顾客,北京的商家看来还是需要请专业人员来翻译招牌,这样一来可以为国内专业人员创收,二来也可以赚老外钱,从他们的国家那里挖点GDP过来。两全其美,何乐不为? 

初游北京的第七印象:北京的国际化以及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化加快了宏扬中华文化的进程,更多更好地利用首都的语言人才应属当务之急,免得蹩脚的翻译作品成为笑柄。©H.L.Glennie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漫步记忆径,重逢浦江滨(一): 台前幕后还乡团

怀念邓鹏里老师(2014年1月4日更新)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