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随笔: 随“京油子”团京游一日(二)
车子进入十三陵,小杨指了指一个小水塘说这就是十三陵水库,现在水都干了,跟当年读小学时念的有关毛主席视察十三陵水库的情景大相径庭。
远远的山坡上有不少建筑物,小杨告诉我们这里葬著明朝十三位皇帝,可开国皇帝朱元璋却葬于南京明孝陵。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建都南京,旧称金陵。他的元配马皇后生了四个儿子,可太子短命,一早先走一步,悲痛至极的朱元璋于是指定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小皇帝上台后,对拥有军权的皇叔们大开杀戒以图消除隐患,那年头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诏书一下,死到临头,所有的皇叔们被赶尽杀绝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永乐皇帝朱棣是马皇后生的第四子,最能干,也最象父亲,因此深得朱元璋宠爱,但却无缘问津天子之位,眼看大祸临头,就先下手为强,一举攻破南京,宣称小皇帝不知去向,清除所有异己和政敌,夺得皇位。朱棣此举因违背了父亲的遗愿,心里多少有点不踏实,他十分迷信,认为南京风水不好,一则他杀了好多人,南京的冤魂遍地;二则南京的旧名是金陵,字面意思是金色的陵墓,不吉利。于是朱棣迁都北京,十三陵是他请风水大师为去世的徐皇后和他自己选择的风水宝地。永乐皇帝死后与徐皇后一起葬在长陵。
小杨还告诉我们一个有趣的故事,朱棣请的那位风水大师曾说过,这块宝地样样都好,只有一个缺点,就是中间有条河,如果皇陵建在河的北边,明朝就会兴旺发达,但如果陵墓造在河的南边,幕主人就会成为亡国之君。十三陵中的十二个在河的北边,猜猜谁的墓在河的南边?答案一目了然,是崇祯皇帝朱由检。也不知道历史上是否真有这段故事,反正是驴游,只要故事好听有趣就行,管它真假与善丑。
小杨还讲到万历皇帝的定陵,郭沫若在得到中央批准后,将定陵打开,因为保留技术不到位,发掘出的文物大多数都毁了,只剩下少量的存放在博物馆,中央自此下令在技术没落实前,谁也不许再开墓。

定陵出土的陪葬后冠
背景故事讲完,车也快到十三陵大门口了,小杨给大家提出一条非常重要的建议,那就是十三陵虽说是名胜,但仍然是葬死人的阴地,拍照时别把自己拍进去,否则就要沾上阴气得病的。哈,景点拍照没了自身在内,就好像没有“到此一游”过,大家拍照的兴致一下子全给扫了,谁也不敢请别人为自己拍照,其实自己不在自己的相机里,不等于不在别人的相机里,沾上点阴气是免不了的啦。只是聪明的小杨省却了替游客做三角架的麻烦,这招蛮“京油”的。

出了十三陵后小杨问我在国外是否待了很多年,我说是,她说她看得出来,我问她是怎么看出来的,她说大多数游客一下车就找厕所,对讲解内容根本就不感兴趣,而我却坚持听她讲解,一看就不是国内的人。我无言以对,团游的三大法则我一样也搭不上,上车睡不著,喜欢问东问西(小杨说过,外国人也包括假洋鬼子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刨根问底);下车撒尿无法准时;景点拍照没人帮我卡碴,不知這是否算得上驴游。
©H.L.Glennie
(永乐皇帝像,旁边的柱子是金丝楠木,有1400年树龄)
永乐皇帝朱棣是马皇后生的第四子,最能干,也最象父亲,因此深得朱元璋宠爱,但却无缘问津天子之位,眼看大祸临头,就先下手为强,一举攻破南京,宣称小皇帝不知去向,清除所有异己和政敌,夺得皇位。朱棣此举因违背了父亲的遗愿,心里多少有点不踏实,他十分迷信,认为南京风水不好,一则他杀了好多人,南京的冤魂遍地;二则南京的旧名是金陵,字面意思是金色的陵墓,不吉利。于是朱棣迁都北京,十三陵是他请风水大师为去世的徐皇后和他自己选择的风水宝地。永乐皇帝死后与徐皇后一起葬在长陵。
小杨还告诉我们一个有趣的故事,朱棣请的那位风水大师曾说过,这块宝地样样都好,只有一个缺点,就是中间有条河,如果皇陵建在河的北边,明朝就会兴旺发达,但如果陵墓造在河的南边,幕主人就会成为亡国之君。十三陵中的十二个在河的北边,猜猜谁的墓在河的南边?答案一目了然,是崇祯皇帝朱由检。也不知道历史上是否真有这段故事,反正是驴游,只要故事好听有趣就行,管它真假与善丑。
小杨还讲到万历皇帝的定陵,郭沫若在得到中央批准后,将定陵打开,因为保留技术不到位,发掘出的文物大多数都毁了,只剩下少量的存放在博物馆,中央自此下令在技术没落实前,谁也不许再开墓。
定陵出土的陪葬后冠
背景故事讲完,车也快到十三陵大门口了,小杨给大家提出一条非常重要的建议,那就是十三陵虽说是名胜,但仍然是葬死人的阴地,拍照时别把自己拍进去,否则就要沾上阴气得病的。哈,景点拍照没了自身在内,就好像没有“到此一游”过,大家拍照的兴致一下子全给扫了,谁也不敢请别人为自己拍照,其实自己不在自己的相机里,不等于不在别人的相机里,沾上点阴气是免不了的啦。只是聪明的小杨省却了替游客做三角架的麻烦,这招蛮“京油”的。
下车后也跟所有人一样,找厕所,可小杨说谁要上厕所请便,团游活动要继续进行,因为时间来不及了。无奈只好发扬一下忍耐精神,继续驴游。身体里的大自然不断地在呼唤厕所在何方,听小杨讲解也变得心不在焉起来,她说了一些什么,也记不得了,只记得一样,文革时红卫兵为了破“四旧”把好多皇陵的墓碑都砸了,朱棣的墓碑却得以保留,原因是永乐皇帝在历史上被视为好皇帝。和许多皇帝的汉白玉墓碑不同,朱棣的墓碑是绛红色的,真在纳闷,小杨又开讲了,原来朱棣的墓碑也是白色的汉白玉,红色是红卫兵文革时刷上去的红漆,意思是万里江山一片红。
出了十三陵后小杨问我在国外是否待了很多年,我说是,她说她看得出来,我问她是怎么看出来的,她说大多数游客一下车就找厕所,对讲解内容根本就不感兴趣,而我却坚持听她讲解,一看就不是国内的人。我无言以对,团游的三大法则我一样也搭不上,上车睡不著,喜欢问东问西(小杨说过,外国人也包括假洋鬼子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刨根问底);下车撒尿无法准时;景点拍照没人帮我卡碴,不知這是否算得上驴游。
©H.L.Glennie
有关文章: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一)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二)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三)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四)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五)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六)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七)
旅程随笔: 随“京油子”团京游一日(一)
旅程随笔: 随“京油子”团京游一日(二)
旅程随笔: 随“京油子”团京游一日(三)
旅程随笔: 随“京油子”团京游一日(四)
旅程随笔: 随“京油子”团京游一日(五)
行政廊里中外文化的磨擦(上)
行政廊里中外文化的磨擦(下)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一)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二)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三)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四)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五)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六)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七)
旅程随笔:
旅程随笔:
旅程随笔:
旅程随笔:
旅程随笔:
行政廊里中外文化的磨擦(上)
行政廊里中外文化的磨擦(下)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