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五)

北京的著名景点是很多人的谋生手段,景点门口刚买完门票,就有一大伙人上来兜售明信片和其他不等用的小商品,好不容易花了近十分钟时间“过关斩将”,入门后又碰到会说几句英語自称是“大学生”或“艺术家”的年轻人连拖带拉地要“请君入瓮”,要我们这些真假“西洋参”们入室内参观他们的艺术展。还有自称为慈善事业募捐的年轻人用英语来请外国游客charity。最有趣的是恭王府外的小贩们为了拉客,互相高八度叫卖,听得脑袋要爆炸之余,还是没搞懂他们要推销的是什么东西。

(恭王府外的小贩针锋相对大砍价)


跑了几趟景点,跑出点经验来,再碰到类式情况,一律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不分青红皂白地说声“No”。不过有时用这一招也会有不爽的时候,比如前海附近的人力车大军一见游人走近,便四面包抄前赴后继地兜售胡同游,对于说“No者,回敬一句:马拉个B。嘿,人家到北京是来旅游的,不是来吵架的,碰到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生意经,只好自认倒霉,北京前海的这一小撮人力车份子真它马的缺德。

(前海守株待兔的人力车大军)


(恭王府外的人力车大军)


北京的大多数生意人还是按常理推销的,印象最深的是王府井之夜那场暴雨。从东来顺吃完火锅出来,外面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店里的伞都卖完了,没伞的人只能在东安市场大厦里等著,这时只见男男女女共半打人每人手里抓著十来把伞来了,个个都会跟罗松面包们说两句英语,20元一把伞,俄国人摇摇头不要,他们就找其他俄国人,半打人来来回回地缠著外国人卖伞,有几个俄国人拗不过就买下来了。我和老公不得不佩服这些小贩的应变能力,搞不懂他们怎么能这么快就弄到这么多伞,魔术师变戏法都没这么快的,利用天时地利适时适地提供市场需要的东西,求过于供,捞多点也在情理之中。等到我們成为他们的目标,雨也停了。一个小伙子跟著我们到街上,要我们买伞,我告诉他雨停了,不需要伞了,再说到酒店才几步路(我也用北京人的概念来衡量距离了,真实的距离是三四个街口),小伙子还是不放弃,说折价卖给我们,让我报个价,我不想买,就随便说了个低价,想他肯定不会接受,便可以支开他。不料他说行,将伞塞到我手中,然后伸手要钱,可等到拿了我的钱后他又后悔了,说这是卖塑料雨布的价钱,买伞要补钱,我说那我伞不要了,让他还钱给我,他这才说:“算了算了,你这老外真会过日子。”我说:“我咋滴变成老外了呢?”旁边路过的行人听到这话都笑了,小伙子和我也笑。

(王府井之夜)


初游北京的第五印象:北京的商贩个个能说会道且勤奋推销,问题是说得太多,边际效率递减,给人造成审美疲劳,最终不利于成交。©H.L.Glennie
有关文章: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一)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二)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三)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四)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五)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六)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七)
旅程随笔: 随“京油子”团京游一日(一)
旅程随笔: 随“京油子”团京游一日(二)
旅程随笔: 随“京油子”团京游一日(三)
旅程随笔: 随“京油子”团京游一日(四)
旅程随笔: 随“京油子”团京游一日(五)
行政廊里中外文化的磨擦(上)
行政廊里中外文化的磨擦(下)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漫步记忆径,重逢浦江滨(一): 台前幕后还乡团

怀念邓鹏里老师(2014年1月4日更新)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