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记忆径,重逢浦江滨(一): 台前幕后还乡团
我们当年这批向明中学的应届生有不少出了国门,去了世界各地,弹指间,去国二十载,时时听见大洋彼岸那头传来的轻柔的呼唤:“回来吧,那里有你青春的影子……”披着晨雾跨越国际时区线去追寻那青春的脚步,何等美妙!要是再有昔日故人旧友同行就更妙,可谓青春作伴好还乡。 “回来吧……”这细小的声音在越来越多海外同学的心中响起,组织“还乡团”回国开同学会的呼声就此应运而生,在国内的同学们早就你来我往,同学会更是家常便饭,于是境内境外一拍即合,决定在2007年10月金秋举行当年快速通道班(二班和四班)聚会。此提议诞生于 去年11月中美同学网络视频 会议,大家一致推举四班的 曹俊 作本次聚会的总指挥,老曹当仁不让,挑起了重担。 老曹发挥出当年作红团委员时练就的组织能力,凭他在沪的广阔人脉,启动了庞大的物流和人流系统,造就了我们前所未有的金秋盛会。 本次筹备过程中的物流变数(时间,场地,活动人数,交通工具,预算水准、通讯方式等等)非常多。时间主要是按美国同学的日程来定,因为“还乡团”中美国的比重最高,有七位同学。他们分别是二班的 杨玮莉,叶园,班长陈耀,张家艾, 丁言愉,四班的崔晓宇和 连辉 。场地就由老曹去运作了。最难的要数活动人数了。不言而喻,参加的人数当然是越多越好,可两个班级中我们只找到一部分同学,找到的人中,有些无法前来参加,剩下的有些抱着“人多就参加”的态度还在观望…… 大家先是群策群力,分头找人。老曹和二班的刘怡华挂帅,找到了许多人。二班的杨玮莉也在美国通过“遥控”请熟人在上海的老地址挨家挨户地查询,找着了陈维儿;四班的崔晓宇也打了许多越洋电话联络到包括李节在内的一些同学;二班的 潘思忠 此次脱不了身无法成行,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时时关心着聚会的进展,提供了黄军在沪的重要信息,还请连辉去沪时联络二班的吴玉倩…… 俞伟慧 老师负责联络到六位老师参加聚会。 在各方努力下,“还乡团”不断壮大,除来自美国的七人外,还有来自日本的四班的李节和二班的黄军;从澳大利亚赶来的二班的叶加加。“还乡团”里除了上述这些“过江龙”之外,还有两位户籍不在上海的“地头蛇”--自日本回国公干再从北京专程回沪的四班的周维敏和在南京工作专程回沪的四班的茹雅珍。 在通讯方式和速度方面,本次筹备活动充满了挑战。国外同学都喜欢以电子邮件方式通讯,而且因要安排假期...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