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随笔: 随“京油子”团京游一日(五)
一路上车子经过什么地方,他们就告诉我与这地方有关的故事和传说。路过两间不起眼的青砖瓦房,小杨说这是纪晓岚家,这房子看上去很普通,没想到纪晓岚这最顶尖的京油子大才子,故居倒没什么油水。同是为首长乾隆皇帝当干部的知识份子,纪晓岚比和珅还才高八斗,可和珅家(恭王府)就气度非凡得高N倍,当然和珅后来太不知天高地厚,居然欲与天子试比高,用琉璃瓦来做自家的屋顶,虽说用的是绿色而非皇家专用的黄色,但毕竟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这就被双轨了,和珅家的房子于是分配给皇弟恭亲王,成了恭王府。据说恭王府孕育了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他们说原来恭王府和纪晓岚家都是无人问津的,自从有关他们的电视剧播出以后,两处地方门庭若市,为京城的旅游业创收不少,可见媒体的影响力。

(恭王府花园内的今古齐观)
纪晓岚家不远处(北京的距离概念)有一栋两层高的青砖残楼,部份屋顶和窗户都已经空破,墙的四壁有两边也塌了,但墙上的有色绘画、精致的条纹和屋顶上隐约可见的精工细雕的飞檐让人感觉此楼非同寻常,她孤独地立在京城的夕阳下,有点美人衰亡的最后哀怨。问小杨这地方有什么故事,小杨说就是一座旧楼,没什么故事。老北京的司机这时开腔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陕西楼,当年和珅带乾隆皇帝寻欢作乐的就是这地方。”小杨显然也不知道这事,就问司机现在政府对这楼有什么打算,司机说要拆,小杨说,这种地方还是拆掉好,司机则说,应该修葺保留,毕竟是北京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就是历史,好的坏的都应该保留,如实尊重历史。对此我也与司机有同感。小杨却说:“你们男人这下来劲了。”司机大笑,说来劲也没用,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去这种场所的。
车子经过谭嗣同就义的菜市口,大家都感叹说可惜,谭嗣同的死被北京人列为北京城里的大冤案之一,由此也想到另一大冤案,明朝末期的袁崇焕之死,大家都同意,就是封建王朝的时代也在进步,当年袁崇焕是凌迟处死,谭嗣同相对而言好死些,清朝比明朝还是有进步。
菜市口下去就是牛街,这里是北京20万穆斯林的聚集地。问小杨和司机京城里回汉两族的关系是否和谐,他们说还算好,北京的穆斯林基本上和新疆那伙没有关联。司机提高了嗓门,雷人雷语,说得掷地有声:“我跟你说了吧,新疆的也好,西藏的也好,跟共产党作对都没好下场。共产党不来找你,不是因为没能力,而是没空。周总理早就说过,那个达赖,一出他的庙门儿,就不是什麼达赖了,跟普通老百姓沒啥不同,他没资格领头闹事儿。他就是受了他那些入了美國籍的兄弟姊妹的影响,這全是美国人在背后挑唆。。。”
嘿,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驴游节目居然也会冒出个“中国不高兴”的镜头,看来山姆花旗参大叔把人得罪得真不轻。我本想说上两句的,但想想还是要头势清爽(上海方言,思路清楚的意思)点才好,分析下来不可轻举妄动的理由有三条:一来谈时髦话题一向不是我的专长;二来既然是驴游,管它是真理还是谬误,多听少言才是真理;三来本人素来也不怎么崇拜达赖,绝对无意为他美言;至于有关美国的话题更不能谈,如果为美国说话,有背叛祖国之嫌不说,美国人民也不会领情,因为他们不喜欢被(毛遂自荐者)代表;如果跟在“中国不高兴”后头来个“海龟不高兴”,臭骂一下美国,那肯定会被人骂成“两面三刀”:既然这么不高兴,还去人家国家干嘛。这么看来只有遵循老子的指示:无为而治。沉默是金是最佳方案。静下心来想想司机那句话真逗:“⋯⋯不是没能力,而是没空⋯⋯。”嘿嘿,太有趣了。
正想著,司机又接著说开了:“⋯⋯美国人就是爱管闲事,台湾和西藏都是中国人自己家里人吵架,他们都要插一手。你想想,要是你隔壁邻居家里打架,你是不是会跳进去帮一方呢?这怎么行?人家自家人打架我们管不著。”
我的老天,这就是文化差异、观念不同,在美国,邻居还真地要多管闲事呢,谁家打老婆、打孩子,都被视为家庭暴力,一个电话,警车上门,打人者锒铛入狱遭拘留,要挨打的老婆签了字才能保出来;至于打小孩后果更重,官方甚至会将小孩从“施暴父母”那里“充公”,交给别人家领养。父母不能说“我打小孩不关你事”,因为打小孩算疟待,疟待小孩是非法的,制止非法行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如果小孩被父母一失手打死了(发生在韩国移民家里),旁观者见死不救的话也算犯罪⋯⋯当然我还是一言不发,想像著司机回家后,老酒扳扳后大概会京腔不薄嘀吧嘀吧地这么说:“⋯⋯我直说了吧⋯⋯说得那海龟一愣一愣的,大气儿都没敢吭一声儿⋯⋯”。这多好,我们每个人回家后都可以讲故事,写我们各自的版本。
车子经过一个庙,里面香火縈绕,我问小杨,为什么现在庙里烧香的人中有很多年轻人,前些年大部分香客都是中老年的。小杨说,现在大家生活空虚,想找样东西来相信,她自己也很信佛,虽然说不出为什么,但还是虔诚的,每月初一和十五都要去白云寺进香,而且是进冷香,即赶在所有香客之前去庙里烧第一炉香,通常半夜就要起来去庙门口排队,排在第一的话,就能烧到冷香。我问冷香和热香有什么区别,小杨说烧冷香更灵验。司机在一旁说:“现在烧香的人都是有事求菩萨,主要是物质条件好了,有点东西可以信信了,也许是借助神力才获得这些东西的,因为不想失去这些东西,就去求菩萨,你要是去问躺在路边的乞丐是否相信菩萨,他肯定会告诉你他什么也不信,因为他没有得到过任何东西,他为什么要相信神力啊?”这老北京说话挺有趣的。
过了前门,进入市中心倒反而不塞车了,车子在我酒店对面的马路上停下,小杨说不好意思,车要是兜进我酒店大堂前,又得多转半小时,我也不想再坐了,于是下车,还好马路不宽,车也不多,很顺利地回到酒店,看了看表,跟“京油子”团驴游一日花了整整11个小时,40分钟在十三陵,一小时半(包括在滑車站排隊)在长城,其他时间都在车上、等人和买东西的地方。不过也不能说这段时间全部浪费了,我觉得与司机和小杨的交谈还是非常愉快有趣的。
京游一日的印象:京油子们不论是正宗的还是山寨的,都俱备至少两个特点,他们既是油滑的也是有趣的,丰富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灵通的消息、复杂的权术、和日塞夜堵的交通为京油子们提供了精神、社会和物质的环境。©H.L.Glennie
有关文章: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一)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二)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三)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四)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五)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六)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七)
旅程随笔: 随“京油子”团京游一日(一)
旅程随笔: 随“京油子”团京游一日(二)
旅程随笔: 随“京油子”团京游一日(三)
旅程随笔: 随“京油子”团京游一日(四)
旅程随笔: 随“京油子”团京游一日(五)
行政廊里中外文化的磨擦(上)
行政廊里中外文化的磨擦(下)
和珅家(恭王府)
(恭王府花园内的今古齐观)
纪晓岚家不远处(北京的距离概念)有一栋两层高的青砖残楼,部份屋顶和窗户都已经空破,墙的四壁有两边也塌了,但墙上的有色绘画、精致的条纹和屋顶上隐约可见的精工细雕的飞檐让人感觉此楼非同寻常,她孤独地立在京城的夕阳下,有点美人衰亡的最后哀怨。问小杨这地方有什么故事,小杨说就是一座旧楼,没什么故事。老北京的司机这时开腔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陕西楼,当年和珅带乾隆皇帝寻欢作乐的就是这地方。”小杨显然也不知道这事,就问司机现在政府对这楼有什么打算,司机说要拆,小杨说,这种地方还是拆掉好,司机则说,应该修葺保留,毕竟是北京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就是历史,好的坏的都应该保留,如实尊重历史。对此我也与司机有同感。小杨却说:“你们男人这下来劲了。”司机大笑,说来劲也没用,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去这种场所的。
车子经过谭嗣同就义的菜市口,大家都感叹说可惜,谭嗣同的死被北京人列为北京城里的大冤案之一,由此也想到另一大冤案,明朝末期的袁崇焕之死,大家都同意,就是封建王朝的时代也在进步,当年袁崇焕是凌迟处死,谭嗣同相对而言好死些,清朝比明朝还是有进步。
菜市口下去就是牛街,这里是北京20万穆斯林的聚集地。问小杨和司机京城里回汉两族的关系是否和谐,他们说还算好,北京的穆斯林基本上和新疆那伙没有关联。司机提高了嗓门,雷人雷语,说得掷地有声:“我跟你说了吧,新疆的也好,西藏的也好,跟共产党作对都没好下场。共产党不来找你,不是因为没能力,而是没空。周总理早就说过,那个达赖,一出他的庙门儿,就不是什麼达赖了,跟普通老百姓沒啥不同,他没资格领头闹事儿。他就是受了他那些入了美國籍的兄弟姊妹的影响,這全是美国人在背后挑唆。。。”
嘿,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驴游节目居然也会冒出个“中国不高兴”的镜头,看来山姆花旗参大叔把人得罪得真不轻。我本想说上两句的,但想想还是要头势清爽(上海方言,思路清楚的意思)点才好,分析下来不可轻举妄动的理由有三条:一来谈时髦话题一向不是我的专长;二来既然是驴游,管它是真理还是谬误,多听少言才是真理;三来本人素来也不怎么崇拜达赖,绝对无意为他美言;至于有关美国的话题更不能谈,如果为美国说话,有背叛祖国之嫌不说,美国人民也不会领情,因为他们不喜欢被(毛遂自荐者)代表;如果跟在“中国不高兴”后头来个“海龟不高兴”,臭骂一下美国,那肯定会被人骂成“两面三刀”:既然这么不高兴,还去人家国家干嘛。这么看来只有遵循老子的指示:无为而治。沉默是金是最佳方案。静下心来想想司机那句话真逗:“⋯⋯不是没能力,而是没空⋯⋯。”嘿嘿,太有趣了。
正想著,司机又接著说开了:“⋯⋯美国人就是爱管闲事,台湾和西藏都是中国人自己家里人吵架,他们都要插一手。你想想,要是你隔壁邻居家里打架,你是不是会跳进去帮一方呢?这怎么行?人家自家人打架我们管不著。”
我的老天,这就是文化差异、观念不同,在美国,邻居还真地要多管闲事呢,谁家打老婆、打孩子,都被视为家庭暴力,一个电话,警车上门,打人者锒铛入狱遭拘留,要挨打的老婆签了字才能保出来;至于打小孩后果更重,官方甚至会将小孩从“施暴父母”那里“充公”,交给别人家领养。父母不能说“我打小孩不关你事”,因为打小孩算疟待,疟待小孩是非法的,制止非法行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如果小孩被父母一失手打死了(发生在韩国移民家里),旁观者见死不救的话也算犯罪⋯⋯当然我还是一言不发,想像著司机回家后,老酒扳扳后大概会京腔不薄嘀吧嘀吧地这么说:“⋯⋯我直说了吧⋯⋯说得那海龟一愣一愣的,大气儿都没敢吭一声儿⋯⋯”。这多好,我们每个人回家后都可以讲故事,写我们各自的版本。
车子经过一个庙,里面香火縈绕,我问小杨,为什么现在庙里烧香的人中有很多年轻人,前些年大部分香客都是中老年的。小杨说,现在大家生活空虚,想找样东西来相信,她自己也很信佛,虽然说不出为什么,但还是虔诚的,每月初一和十五都要去白云寺进香,而且是进冷香,即赶在所有香客之前去庙里烧第一炉香,通常半夜就要起来去庙门口排队,排在第一的话,就能烧到冷香。我问冷香和热香有什么区别,小杨说烧冷香更灵验。司机在一旁说:“现在烧香的人都是有事求菩萨,主要是物质条件好了,有点东西可以信信了,也许是借助神力才获得这些东西的,因为不想失去这些东西,就去求菩萨,你要是去问躺在路边的乞丐是否相信菩萨,他肯定会告诉你他什么也不信,因为他没有得到过任何东西,他为什么要相信神力啊?”这老北京说话挺有趣的。
(雍和宫内烧香的年轻人)
过了前门,进入市中心倒反而不塞车了,车子在我酒店对面的马路上停下,小杨说不好意思,车要是兜进我酒店大堂前,又得多转半小时,我也不想再坐了,于是下车,还好马路不宽,车也不多,很顺利地回到酒店,看了看表,跟“京油子”团驴游一日花了整整11个小时,40分钟在十三陵,一小时半(包括在滑車站排隊)在长城,其他时间都在车上、等人和买东西的地方。不过也不能说这段时间全部浪费了,我觉得与司机和小杨的交谈还是非常愉快有趣的。
京游一日的印象:京油子们不论是正宗的还是山寨的,都俱备至少两个特点,他们既是油滑的也是有趣的,丰富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灵通的消息、复杂的权术、和日塞夜堵的交通为京油子们提供了精神、社会和物质的环境。©H.L.Glennie
有关文章: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一)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二)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三)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四)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五)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六)
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七)
旅程随笔:
旅程随笔:
旅程随笔:
旅程随笔:
旅程随笔:
行政廊里中外文化的磨擦(上)
行政廊里中外文化的磨擦(下)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