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随笔:初游北京印象(三)
北京的景点都很辉煌,新旧景点都离不开“著名”和“国家投资”这两大特点,看著这些举世闻名的建筑,免不了要饮水思源一番,在脑袋中建立一个功绩牌,为首者是明朝第三任皇帝永乐皇帝朱棣,可以说没有永乐皇帝就没有北京的古迹,至于后来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大兴土木之举,只能说是步朱棣之后尘的錦上添花。
想当年为了建造这些奢侈品,统治阶层花了不少民脂民膏,当年的百姓一定对此微言不少,不过现在的北京人却得益匪浅。怎么说呢,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凑合,只不过来了个财富隔N代大转移,要不然如今搞旅游业的都得另找饭碗。北京整个城市可谓一个活博物馆,满是令人乍舌的博物馆级建筑物,新近建立的“鸟巢”和“水立方”在N个百年后也会象现时的古迹一样为北京市民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增收道具。
真正体现北京民风的胡同和四合院本来无人问津,但经好奇的外国游客成群结伙地往里游荡和窥视后身价倍增。
东城区的胡同十有八九都在烟雾腾腾地翻修过程中,以前大笔一挥就惨遭撤除命运的胡同和四合院,如今旧貌换新颜,端庄正经地和摩天大楼平起平坐,只是经过昂贵翻修过的这些民居已经无法体现昔日的民风,大多数成了商铺,堪与上海“新天地”的建筑一比高低,为活博物馆增添一道亮丽的背景。
其实,故宫也好,恭王府也好,看来看去都象是极品四合院,一个方阵套一个方阵,门窗都面向院子,住在这种环境里很难藏住隐私,利于(集权)控制,另外也利于防务和社交互动。
初游北京的第三印象:北京的经济除了国家投入外,可谓靠山(景点)吃山,倚老(古迹)卖老。
(真高兴看见蓝天白云高挂故宫上空)
想当年为了建造这些奢侈品,统治阶层花了不少民脂民膏,当年的百姓一定对此微言不少,不过现在的北京人却得益匪浅。怎么说呢,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凑合,只不过来了个财富隔N代大转移,要不然如今搞旅游业的都得另找饭碗。北京整个城市可谓一个活博物馆,满是令人乍舌的博物馆级建筑物,新近建立的“鸟巢”和“水立方”在N个百年后也会象现时的古迹一样为北京市民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增收道具。
真正体现北京民风的胡同和四合院本来无人问津,但经好奇的外国游客成群结伙地往里游荡和窥视后身价倍增。
东城区的胡同十有八九都在烟雾腾腾地翻修过程中,以前大笔一挥就惨遭撤除命运的胡同和四合院,如今旧貌换新颜,端庄正经地和摩天大楼平起平坐,只是经过昂贵翻修过的这些民居已经无法体现昔日的民风,大多数成了商铺,堪与上海“新天地”的建筑一比高低,为活博物馆增添一道亮丽的背景。
其实,故宫也好,恭王府也好,看来看去都象是极品四合院,一个方阵套一个方阵,门窗都面向院子,住在这种环境里很难藏住隐私,利于(集权)控制,另外也利于防务和社交互动。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