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有关月饼的遐思

去国多载,每到中秋月圆之时,多少带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感念和“阴晴圆缺”的情怀。中秋也是人们诗绪如潮的时刻,许多流芳百世的佳句都是在月光下造就的。本人既无诗才,又浪迹海外,无法全身心地投入这千里共婵娟的温馨时刻,于是就在这合家团聚的时日,在“吃”字上感念一番,以表但愿人长久的亲情之心。

说到底,食物带来的胃觉是通往家乡最直接的路径,也是维系亲情和故土文化最有力的牵引。说到,中秋节最重要的食物便是月饼了。有关月饼的故事五花八门,很多都已经记不清了,记得最牢的还是小时候听的那个版本。根据那个版本,月饼是蒙古人发明的。以前蒙古人惨遭当官的剥削压迫,当地那个遭人深恶痛绝的土皇帝名叫阿之,蒙古人民恨不得对他千刀万剐,所以酝酿已久,选定八月十五月亮最明的那晚揭竿起义。当时蒙古通讯条件很不发达,别说打短讯和用iphone,连邮递员是什么都没听说过,那么起义首领如何发动起义呢?月饼就是当时的iphone,用来传达起义的讯号。到了中秋节那天,起义首领派人去家家户户送月饼,名义上是为了庆祝月明之夜以避阿之的耳目,实际上月饼中夹带了起义的指令:n点n分n秒全体动手吃掉鸭子。鸭子在此指阿之,这是暗语,万一官兵发现月饼中有纸条,也不会怀疑。所以中秋节不光要吃月饼,还要吃鸭子。后来起义失败了,为了纪念这些志士仁人,以后就有了中秋节,互赠月饼也成了节日的一个重要部份。

小时候计划经济下物资贫乏,月饼的花式很有限。当时的上海月饼分苏式和广式两大类,后来又增加了潮式老婆饼。苏式月饼顾名思义来自苏州人的发明,表面是酥皮,中间还刻着红印,里边芯子各式各样,主要有豆沙、百果、玫瑰、金腿等。苏式月饼价钱相对便宜些,豆沙最便宜,一角四分一个,百果次之,一角八分一个,金腿贵些,三角一分一个,一口咬下去,好像吃不到金腿肉,大多是那些能咬出油的猪油渣。吃苏式月饼的中秋节都是我们母女仨在一起过的,爸爸那时被关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妈妈素来喜欢苏式胜过广式,再加上家里算黑五类,也没人送月饼上门,所以吃来吃去,都是那几款。

吃出点经验来才发现,苏式月饼做得最好吃的是上海彩芝斋,原因是那家的酥皮做得好,一口咬下去,酥皮噗赤赤往下落,芯子也新鲜,因为那家的月饼周转快,东西新鲜。等我大些,苏式月饼中冒出了鲜肉月饼,巨受欢迎,每当路过淮海中路上的长春食品店,一股肉香伴着酥皮的油香扑鼻而来,让本来就肉不够吃且饥肠辘辘的人禁不住想流口水。耐心地排在长长队伍的尾端,望眼欲穿地看着大平锅里煎出的月饼飞快地消失,再万里长征从第一步开始,继续等待,这实在是一种锻炼革命意志的最佳方式。好不容易买到刚出炉的月饼,香脆诱人,哪顾得了什么风度吃相之类的酸玩意,一手抓起一个便往口里送,饼中的那块肉鲜美带汁,与周遭柔润的酥皮和谐成一体,实在好吃。在马路上边走边吃苏式鲜肉月饼,难度不小,滚烫的月饼,咬得太多要烫嘴巴,太少会咬丢了酥皮,要知道那年头食油是凭票供应的,这么油的美味酥皮谁敢造孽弄丢它?最煞风景的就是一路吃得痛快时不巧遇到熟人,停下脚步,嘴里含着未吃完的月饼呜里嘛里地跟人打招呼,眼睁睁地看着手中的月饼变凉,那种感觉就象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好不容易到达陕北,眼看就要到延安了,却碰到了胡宗南,万吨级不爽。


等到爸爸从干校回家,每年的中秋节就热闹了。爸爸喜欢广式月饼,老广东嘛。广式月饼价格高过苏式,但品种也多,我最喜欢椰蓉和莲蓉,只吃这两样,其他看也不看。爸爸也喜欢椰蓉,但他却经常买几个芯子带咸蛋黄的椰蓉月饼。妈妈也从喜欢苏式月饼转为喜欢老婆饼,姐姐则是每种花样都尝尝,市面上有什么好东西总是姐姐第一个发现,因为有了她,我们才不至于与时代脱节。当时的广式月饼属杏花楼的最好,据说买盒月饼,要去那儿通宵达旦地排队,可爸爸总有本事弄个一两盒杏花楼月饼回来。中秋节那晚,爸爸总是亲自下厨烧咖喱鸭子,他用的是那种黄色的咖喱粉,很美味,如今一到中秋节,第一想念的不是月饼,而是爸爸亲手做的咖喱鸭。吃过晚饭,全家围坐一起,赏月吃饼。爸爸会将各种式样的月饼切成四块装盘,然后泡一壶浓郁的沱茶,他说这样可以解掉月饼的甜腻,胃里可以舒服些。我通常会吃四分之一个椰蓉和四分之一个莲蓉月饼,吃一口月饼,喝一口滚烫的略带苦味的沱茶,边吃边听爸爸讲与中秋有关的故事,有时灵感来了,爸爸还会造几句诗吟诵一下。现在最怀念的就是那种滋味和记忆。

定居国外之后,每逢中秋,爸爸妈妈总会问我是否买得到月饼。说真的,用心去找的话,也能买到,但我并不起劲,月饼带给我的记忆是与爸爸妈妈和姐姐连在一起的,不在他们身边,就是有了月饼,那滋味也是不同的。好在姐姐每年都回爸爸妈妈身边过中秋节,她介绍给老人家一款港制广式五仁月饼,大告成功,连喜欢苏式月饼的妈妈也弃旧迎新地将五仁月饼捧作她的最爱。享过口福后,爸爸有时也会怀念旧日的滋味,前几年姐姐回上海时,老爸特意叫她带杏花楼的椰蓉月饼给他,不巧杏花楼正在装修停业,姐姐急得到处张罗,她的几个朋友全上海穷跑帮她找,最后在四川路上的杏花楼临时门市部找到了椰蓉月饼,卖饼的小弟说现在只有老人才买这种饼,弄得姐姐的朋友哭笑不得:买月饼都会增加岁数。爸爸吃到想念已久的椰蓉月饼,高兴得直说:“这次总算如愿以偿,吃到的不止是月饼,还有美好的往日时光。”

中秋佳节,遥祝爸爸妈妈姐姐全家快乐!祝各位博友节日快乐、花好月圆、心想事成。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漫步记忆径,重逢浦江滨(一): 台前幕后还乡团

怀念邓鹏里老师(2014年1月4日更新)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