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外婆(三)
[外婆的爱心]
外婆不光爱自己家的孩子,对别人也充满爱心。外婆为人慷慨,人缘极好。小时候物资贫乏的时候,外婆时常接济家境贫穷的邻居,尤其是孩子多的人家。外婆每天做菜总是做超过我们家所需要的份量,多余的菜她总是叫邻居金凤拿回家去给孩子们吃。小舅舅的同学杨百祥家里在乡下,家境也不宽裕,外婆就让他住在家里,吃住全包,一住就是几年。凡是舅舅有的东西,杨百祥也会得到一份,他就像家庭的一员,他也跟着舅舅叫外婆“妈妈”。
外婆家每天都是门庭若市,来人络绎不绝,最大最固定的人群是隔壁结网社的工人,他们是来要茶喝的。外婆每天都烧很多开水、用好多茶叶泡茶,家里象个茶水站,只是这茶是免费的。一斤茶要不了几天就消耗完了。我那时大概五岁,看到这情景觉得外婆很吃亏,这些人凭什么天天来喝茶,分文不付,于是有一天就背着外婆把茶叶藏起来了。外婆找不到茶叶,只好熬了一锅大麦茶,工人们来了,见没有平时的好茶,有点失望,其中一个女工问外婆怎么没有茶,外婆说茶叶不知道放哪儿了,女工问外婆是不是不舍得放茶叶,要不然自家的茶叶放哪儿怎么会记不住,我听了耐不住
就脱口而出:“茶叶是我藏起来的,就不给你喝,你皮厚,喝茶不付钱。”大家听了都笑起来,外婆则大吃一惊,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她问我茶叶藏哪儿了,我说要等这些工人走了再告诉她。外婆又好气又好笑,常对人说:“这丫头(指我)真压(倔强的意思)”。
外婆是她家附近有名的人,因为她热心助人,也爱打抱不平,左邻右舍都十分尊敬她,哪家婆媳闹矛盾、哪家夫妻打架、哪家妯娌纠纷,都要来找外婆做调解人。外婆一开口,本来势不两立的双方都会一下子停止吵骂,乖乖地听外婆给他们讲道理,通常矛盾当场调解,当然有时候外婆也会花很多时间来仲裁这些人的冲突,在外婆家常会看到媳妇刚刚哭着前脚走,婆婆鼻涕眼泪一大把地后脚就来了。邻里间谁家生病或要找工作,也会来找外婆介绍关系,有时上门求助的人都是远离八只脚的关系,所谓熟人的熟人,外婆对来人一概一视同仁,且分文不取。所以外婆在家乡深受爱戴不 是偶然的,常常在马路上会碰到别人叫她“奶奶”,外婆最后几年时却记不得这些人是谁。
[外婆的口才]
外婆是天生的语言家,虽说不识字,什么场合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却拿捏得天衣无缝,也不知她这本事是从哪学来的。小时候因为太外婆不让她上学,她就没有学名,家里人都叫她“大丫头”,总是让她跟家里雇佣的工人一起做事,而她的二妹和三妹都有学名,二妹叫余秀珍,三妹叫余淑珍。等到她结婚,她在户口证上的名字就叫周余氏。解放后居委会搞户口登记,管事的小伙子告诉外婆,每个人都要有一个正式的学名,周余氏不是正式的人名,只是旧社会歧视妇女的称呼,让外婆找人给她取个名,外婆当即表示,她不需要找人取名,她要自己为自己取名。小伙子一听乐了, 问: “你姓余,你打算给自己取什么名字?” 外婆毫不迟疑地说:“姓余,名坤,乾坤的坤。” 小伙子肃然起敬,他后来告诉别人,真看不出这个不识字的大妈给自己取了一个这么有知性的名字,但小伙子肚里墨水有限,在将外婆的名字登记到户口簿时还是将那“坤”字写错了。也不知道外婆怎么知道乾坤这个词汇的,我后悔没在2002年时问她这个问题。等到我2007年再见她时,她已经脑子时清时糊涂。
碰到大人物,外婆会风度很好、落落大方地与人交谈。有一回,新年里舅舅舅妈拜年去了,副市长大人有事打电话找舅妈,是外婆接的,对方没有自报家门,只是叫外婆给舅妈传话,吩咐了几件事情,外婆告诉对方她一定会转达电话内容,然后问对方:“请问您是市长吧?我会跟她说是您来电。”副市长后来见到我舅妈后问这位老太是不是她母亲,舅妈说是婆婆,副市长说这老太太真聪明,反应极快,谈吐应对起来一点也不像老人,市长不知道,外婆那时已经80好几了。
外婆也不是对所有当官的都一恭二敬,对谁用什么样的态度,取决于她是否喜欢这个人,碰到她不喜欢的人,她也会忽悠几句。记得文革的时候,居委会有个男人找上门,要外婆贡献什么物件,具体记不得是什么事,好像是居委会为了要响应备战备荒、收集废铜烂铁达标,要外婆贡献出烧菜的铁锅,外婆一口回绝,那人用威胁的口气对外婆说,不缴出铁锅就是政治立场有问题。外婆生气了,冲着那男人大声说:“我不管你什么立场不立场的,我不依就是不依,这事我说了算,你哪怕找毛主席的侄子来教训我,我还是给你同样的回答。”旁边看热闹的邻居听了都大笑,那个男人也 笑起来,说:“你这老太也真是的,这事跟毛主席的侄子有啥关系?我又没说要把毛主席的侄子请来。”大家乘机打圆场,那男人边走边摇头,无奈地说:“真拿这老太没办法。”其实,那人如果真要整外婆,也不是没有办法,那时是文革,欲加之罪的事情多如牛毛,那人看来是给外婆逗乐了,才没拿她开涮,再说,太外婆当年没把她配给一个富家子弟,也算歪打正着地帮了外婆一个大忙,划成份的时候,外婆算是红色无产阶级,所以她说些令人发噱的话,也就没人去追究。后来,她也以同样的口气对付过其他官哥们,只是将“毛主席的侄子”改成了“华(国锋)主席的侄子。”
外婆说话有条有理,可以说是出口成章。1993年我和老公回去看她,她问了我老公不少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问我老公有没有博士学位,我老公听了都傻了,说这老人家真了得,连学位的等级都知道,这可是位出生于清朝的人啊。当外婆听到老公是博士时,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一边要我翻译,一边对老公说:“在我们家,你是资格最老,学位最高,辈份最小。”句句都押韵的,在坐的亲人听了都赞不绝口,说外婆口才真好。
2002年我回去看她时,临走她还帮我整理行李,她拿出平时收集的各种尺寸的绳子替我扎东西,边扎边对我说:“以后记住,出门多带绳,到处不求人。”瞧,还是押韵的。
[外婆的幽默]
外婆的幽默感总是我们家的美谈,她一说话,大家知道会有精彩的内容出现,只是很难预料她搞笑的方向。比如,我们晚辈时常跟外婆开玩笑,说假如外婆年轻时太外婆让她受教育的话,那她一定是个女强人,接着大家会想像她是怎样的女强人,工程师、企业家⋯⋯冷不防,外婆冒出这么一句:“是啊,是女强人,当年华国锋下台时,我还想去接班的呐,后来见到江泽民出山,才由他去吧。”
她的亲家母姚老太太在世时,常来同住作伴。姚老太太比外婆大几岁,有一年身体不好又挂了彩,自叹自己怎么这么倒霉,外婆说:“人总是有倒霉的时候,要是你一点也不倒霉的话,早当上中央委员了,最起码也当个省人大代表。” 逗得姚老太太笑起来。
外婆平时很少看电视,偶尔也会看几分钟,发表两句评论后就回到自己房间休息,有一回,表弟表妹在看一部电视连续剧,屏幕上一个老爷子正与一群小孩争论着什么,外婆看到这画面就说:“这个老蛆子,跟小伢儿斤斤计较。”引得表弟表妹大笑,电视剧也看不下去了。
[外婆的坚强]
2007年外婆检查出癌症,每周都要去医院照光。外婆去医院照光时还自己上下楼梯,医院里的医护人员都佩服她,说这”袖珍老太“真能干,这么大年纪,还是照光,还这么行。其实他们不知道,外婆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很多痛苦,她不到没办法,是不肯求人的。与外婆一起生活了18年的表妹很了解外婆,她告诉我,奶奶很能忍痛,一般有点痛,她从来都是一声不吭的,哪天要是听到奶奶叫疼,那一定是常人受不了的痛。照光就是一例,姨妈陪外婆第一次去照光,看着外婆在那受 苦,姨妈难过得哭了,以后再也不敢跟进照光间,后来外婆再要照光,就是舅舅陪着进去,姨妈在走廊上等,姨妈告诉我,就是这样,也没听到外婆叫苦。
[外婆的最后旅程]
外婆晚年时也依然喜欢劳动,每天从早忙到晚,忙一家人的三顿饭,买菜、洗涤、烹饪和清洁,一直到她生命的最后几年。2002年我回去时,她已经是90高龄,还健在,自己洗衣、烧饭、洗菜,更让我吃惊的是看见她迈着蹒跚的小脚,稳稳地弯腰端起装满了热水的木制高脚脚盆,到门外倒水,要阻止她也来不及。她对我说,人要多动才好。我临走前再三央求她别再端脚盆了,她总算答应了我这点。
(2004年圣诞节,92岁的外婆两臂上还带着袖套,是不是正在忙着做晚饭?)
那时她味觉很好,能分辨出食物的新鲜度和各家不同铺子做的烧饼的细微差别。她精力也很好,只是偶尔有些感叹,因为她的同龄人都已经仙逝,她觉得有点孤独。
家里人对她很好,小舅和姨妈无微不至地照顾她,尤其是外婆的最后几年,他俩轮流护理外婆,外婆身边每天24小时都有人看护她。毕竟是近百岁的人了,即便照顾得再好,外婆也还是很辛苦,时不时要输氧、吊针,她的最后三年,大多数时间躺在床上,上医院、吃药、打针都是家常便饭。
2009年的大年夜,她精神特别好,那天是她生日,小舅舅盛了大半碗寿面给她送去,她胃口好得很,吃光了面,把空碗递给小舅时还不忘揶揄一句:“怎么给我这么多面啊,不怕吃饱了要撑着嘛。”小舅大笑,知道她在说反话,便再给她添面。去年春天,妈妈抽出时间回去看外婆,外婆从自己的钱包里掏出500块钱交给姨妈说:“你姐姐难得回来,你要买点她喜欢吃的东西给她。” 家里人都说,外婆脑子清楚的时候就跟她年轻时一样犀利,只是到这年龄,清醒的时段越来越短,糊涂的时段在递增,宛如燃尽前的生命之烛,也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今年年初,小舅告诉姐姐,外婆食欲越来越差,可能时间不多了,做医生的大舅也从外地赶回来照顾外婆了。春节前姐姐赶到老家去看外婆,外婆清醒的时候能认出姐姐,也会象老小孩那样撒娇,姐姐餵她吃饭,她就多吃点,姐姐给她钱,她会自己数,脑子里还能做加减乘除。她见到姐姐回去好高兴,精神比平时好多了。
2007年那次我回去看外婆,因为照光,她很弱,瘦成皮包骨,并且有时清醒,有时糊涂。一开始她没认出我,把我当成表弟的女朋友,到了晚上,她神志很清, 跟我聊了好一阵。她念叨着我妈妈,能算出妈妈的岁数,说我妈妈辛苦,要照顾瘫痪的爸爸。她叹息她的四个孩子中,还是大舅福气最好,身边子孙满堂。她还告诉我小舅和姨妈为了照顾她,付出了很多。我临走的前一晚,她对我说:”你这一走,我又冷清了,你们一来,来家里的人也多,就热闹。你下次再来,我恐怕就不在了。“说着说着,眼泪汪汪,我怕她一激动,呼吸会困难,便急忙安慰她说,我明年会来看她,她这才安静下来。
我走前向她告别,她依然象以前那样要我带上吃的东西上路,依然眼泪汪汪,还叫我传话给妈妈,让她回家来看看。我拥抱了外婆,亲了下她的脸颊,就动身了,我不敢久待,怕她一流泪,我就不想走了,那是我见到外婆的最后一面。以前每次与外婆告别,她都会说相同的话,每次都没有应验,所以那天她对说我下次来她可能就不在了,我也没有特别在意,也许是心理上拒绝这种没有“下一次”的可能,觉得我下次回家时,我那生命力如此强盛的外婆一定还会在。没想到这次是真的,没有下一次了,再也见不到外婆了,我好难过,好伤心。
小舅说外婆走得很安详,很干净,就象睡熟了那样。她是吃晚饭的时间走的,当时全家人都在。全家正准备开饭,姨父去外婆床边喊醒她,准备给她餵饭,发现外婆有点异样,做医生的大舅看了看,说差不多了,让大家都围在床边等侯,十分钟后外婆走了,没有挣扎,没有恐惧地走了。
外婆潇洒地走完了她人生之旅的最后一程,越过那深不可测的海洋,在彼岸等待和迎接她的是外公。如今我们和外婆只能隔着挚爱的海洋呼唤了。对我来说,外婆永远活着,她的生命在我们的血脉中延续,她的精神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开花,她的慈爱点亮了我们的人生之旅,她的温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她的音容笑貌伴随着我们的记忆,庇护着我们的生命之旅。
外婆,我们思念您。外婆,天堂的大路为您敞开,外婆,您一路走好。外婆,要是您能听到我们的心声、感到我们的思念,请在那连接着深海两岸的梦中之桥与我们相会。
外婆,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来生还结今世缘。外婆的曾外孙女咪咪赋诗一首,以表思念:
生離總會重逄
但死別卻是永遠
而死亡最可怕的
不是那永無止境的終結
而是....它的安靜和突如其來
可以令你習以為常的存在突然消失
我們有時不期然被死亡的方式和壽命的長短影響了態度和心情
只是
所謂笑喪
再不悲痛
也會悵然若失吧......
我想起那些年來
長途跋涉到江蘇看您的春節
這一夜
我還是會神傷......
老外婆,一路好走.
忆外婆(二)
(姊妹俩,姐姐脚上的鞋子是外婆亲手做的,是那个时代的经典之鞋。)
姐姐比我大几岁,心灵手巧,除了玩乐之外,还能赚小钱,饱她的小私房钱库。紧贴外婆院子的另一边是一家勾衣结网社,周围的姑娘们都去那里接活挣钱,小姨是勾衣的好手,姐姐常跟着小姨学艺,也能勾衣包赚钱,勾一件衣服三至五块钱,在当时来说数目不算小,衣服是用来出口的。外婆闲时也接活回家做,她不勾衣服,只织鱼网,挣的钱比勾衣少多了,但她织网速度飞快,我常常会呆呆望着外婆的背影出神,只见她头后梳着圆圆的发鬈,左手持白纱线,右手握竹制织梭,前后上下,龙飞凤舞,一眨眼功夫,网就织成了。看到别人赚钱,我也眼红,央求姨妈和姐姐也让我勾点东西,姨妈很担心我搞砸了,她要陪钱的,外婆却说:“你让她勾个金鱼茶盘套吧,我负责”。我很用心地勾,完工后,外婆说我做得好,先预支了五块钱给我,说等到姨妈的衣服勾完,一起上缴到厂里。过了几年,我在上海的家中发现这个茶盘套,问姐姐是怎么回事,是不是送到勾衣厂里不合格给退回来了,姐姐笑说:“你还不明白啊,厂里根本没这项目,是外婆花了五块钱买下了你的作品,另外她还要付材料费,她可是大出血哦。”
我终于明白了,多好的外婆,为了不打击我的积极性,她花了血本,那时的五块钱够付两个礼拜的伙食费了。
外婆不光爱自己家的孩子,对别人也充满爱心。外婆为人慷慨,人缘极好。小时候物资贫乏的时候,外婆时常接济家境贫穷的邻居,尤其是孩子多的人家。外婆每天做菜总是做超过我们家所需要的份量,多余的菜她总是叫邻居金凤拿回家去给孩子们吃。小舅舅的同学杨百祥家里在乡下,家境也不宽裕,外婆就让他住在家里,吃住全包,一住就是几年。凡是舅舅有的东西,杨百祥也会得到一份,他就像家庭的一员,他也跟着舅舅叫外婆“妈妈”。
外婆是她家附近有名的人,因为她热心助人,也爱打抱不平,左邻右舍都十分尊敬她,哪家婆媳闹矛盾、哪家夫妻打架、哪家妯娌纠纷,都要来找外婆做调解人。外婆一开口,本来势不两立的双方都会一下子停止吵骂,乖乖地听外婆给他们讲道理,通常矛盾当场调解,当然有时候外婆也会花很多时间来仲裁这些人的冲突,在外婆家常会看到媳妇刚刚哭着前脚走,婆婆鼻涕眼泪一大把地后脚就来了。邻里间谁家生病或要找工作,也会来找外婆介绍关系,有时上门求助的人都是远离八只脚的关系,所谓熟人的熟人,外婆对来人一概一视同仁,且分文不取。所以外婆在家乡深受爱戴不 是偶然的,常常在马路上会碰到别人叫她“奶奶”,外婆最后几年时却记不得这些人是谁。
[外婆的口才]
外婆是天生的语言家,虽说不识字,什么场合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却拿捏得天衣无缝,也不知她这本事是从哪学来的。小时候因为太外婆不让她上学,她就没有学名,家里人都叫她“大丫头”,总是让她跟家里雇佣的工人一起做事,而她的二妹和三妹都有学名,二妹叫余秀珍,三妹叫余淑珍。等到她结婚,她在户口证上的名字就叫周余氏。解放后居委会搞户口登记,管事的小伙子告诉外婆,每个人都要有一个正式的学名,周余氏不是正式的人名,只是旧社会歧视妇女的称呼,让外婆找人给她取个名,外婆当即表示,她不需要找人取名,她要自己为自己取名。小伙子一听乐了, 问: “你姓余,你打算给自己取什么名字?” 外婆毫不迟疑地说:“姓余,名坤,乾坤的坤。” 小伙子肃然起敬,他后来告诉别人,真看不出这个不识字的大妈给自己取了一个这么有知性的名字,但小伙子肚里墨水有限,在将外婆的名字登记到户口簿时还是将那“坤”字写错了。也不知道外婆怎么知道乾坤这个词汇的,我后悔没在2002年时问她这个问题。等到我2007年再见她时,她已经脑子时清时糊涂。
碰到大人物,外婆会风度很好、落落大方地与人交谈。有一回,新年里舅舅舅妈拜年去了,副市长大人有事打电话找舅妈,是外婆接的,对方没有自报家门,只是叫外婆给舅妈传话,吩咐了几件事情,外婆告诉对方她一定会转达电话内容,然后问对方:“请问您是市长吧?我会跟她说是您来电。”副市长后来见到我舅妈后问这位老太是不是她母亲,舅妈说是婆婆,副市长说这老太太真聪明,反应极快,谈吐应对起来一点也不像老人,市长不知道,外婆那时已经80好几了。
外婆也不是对所有当官的都一恭二敬,对谁用什么样的态度,取决于她是否喜欢这个人,碰到她不喜欢的人,她也会忽悠几句。记得文革的时候,居委会有个男人找上门,要外婆贡献什么物件,具体记不得是什么事,好像是居委会为了要响应备战备荒、收集废铜烂铁达标,要外婆贡献出烧菜的铁锅,外婆一口回绝,那人用威胁的口气对外婆说,不缴出铁锅就是政治立场有问题。外婆生气了,冲着那男人大声说:“我不管你什么立场不立场的,我不依就是不依,这事我说了算,你哪怕找毛主席的侄子来教训我,我还是给你同样的回答。”旁边看热闹的邻居听了都大笑,那个男人也 笑起来,说:“你这老太也真是的,这事跟毛主席的侄子有啥关系?我又没说要把毛主席的侄子请来。”大家乘机打圆场,那男人边走边摇头,无奈地说:“真拿这老太没办法。”其实,那人如果真要整外婆,也不是没有办法,那时是文革,欲加之罪的事情多如牛毛,那人看来是给外婆逗乐了,才没拿她开涮,再说,太外婆当年没把她配给一个富家子弟,也算歪打正着地帮了外婆一个大忙,划成份的时候,外婆算是红色无产阶级,所以她说些令人发噱的话,也就没人去追究。后来,她也以同样的口气对付过其他官哥们,只是将“毛主席的侄子”改成了“华(国锋)主席的侄子。”
外婆说话有条有理,可以说是出口成章。1993年我和老公回去看她,她问了我老公不少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问我老公有没有博士学位,我老公听了都傻了,说这老人家真了得,连学位的等级都知道,这可是位出生于清朝的人啊。当外婆听到老公是博士时,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一边要我翻译,一边对老公说:“在我们家,你是资格最老,学位最高,辈份最小。”句句都押韵的,在坐的亲人听了都赞不绝口,说外婆口才真好。
[外婆的幽默]
外婆的幽默感总是我们家的美谈,她一说话,大家知道会有精彩的内容出现,只是很难预料她搞笑的方向。比如,我们晚辈时常跟外婆开玩笑,说假如外婆年轻时太外婆让她受教育的话,那她一定是个女强人,接着大家会想像她是怎样的女强人,工程师、企业家⋯⋯冷不防,外婆冒出这么一句:“是啊,是女强人,当年华国锋下台时,我还想去接班的呐,后来见到江泽民出山,才由他去吧。”
她的亲家母姚老太太在世时,常来同住作伴。姚老太太比外婆大几岁,有一年身体不好又挂了彩,自叹自己怎么这么倒霉,外婆说:“人总是有倒霉的时候,要是你一点也不倒霉的话,早当上中央委员了,最起码也当个省人大代表。” 逗得姚老太太笑起来。
外婆平时很少看电视,偶尔也会看几分钟,发表两句评论后就回到自己房间休息,有一回,表弟表妹在看一部电视连续剧,屏幕上一个老爷子正与一群小孩争论着什么,外婆看到这画面就说:“这个老蛆子,跟小伢儿斤斤计较。”引得表弟表妹大笑,电视剧也看不下去了。
[外婆的坚强]
2007年外婆检查出癌症,每周都要去医院照光。外婆去医院照光时还自己上下楼梯,医院里的医护人员都佩服她,说这”袖珍老太“真能干,这么大年纪,还是照光,还这么行。其实他们不知道,外婆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很多痛苦,她不到没办法,是不肯求人的。与外婆一起生活了18年的表妹很了解外婆,她告诉我,奶奶很能忍痛,一般有点痛,她从来都是一声不吭的,哪天要是听到奶奶叫疼,那一定是常人受不了的痛。照光就是一例,姨妈陪外婆第一次去照光,看着外婆在那受 苦,姨妈难过得哭了,以后再也不敢跟进照光间,后来外婆再要照光,就是舅舅陪着进去,姨妈在走廊上等,姨妈告诉我,就是这样,也没听到外婆叫苦。
[外婆的最后旅程]
外婆晚年时也依然喜欢劳动,每天从早忙到晚,忙一家人的三顿饭,买菜、洗涤、烹饪和清洁,一直到她生命的最后几年。2002年我回去时,她已经是90高龄,还健在,自己洗衣、烧饭、洗菜,更让我吃惊的是看见她迈着蹒跚的小脚,稳稳地弯腰端起装满了热水的木制高脚脚盆,到门外倒水,要阻止她也来不及。她对我说,人要多动才好。我临走前再三央求她别再端脚盆了,她总算答应了我这点。
(2004年圣诞节,92岁的外婆两臂上还带着袖套,是不是正在忙着做晚饭?)
2009年的大年夜,她精神特别好,那天是她生日,小舅舅盛了大半碗寿面给她送去,她胃口好得很,吃光了面,把空碗递给小舅时还不忘揶揄一句:“怎么给我这么多面啊,不怕吃饱了要撑着嘛。”小舅大笑,知道她在说反话,便再给她添面。去年春天,妈妈抽出时间回去看外婆,外婆从自己的钱包里掏出500块钱交给姨妈说:“你姐姐难得回来,你要买点她喜欢吃的东西给她。” 家里人都说,外婆脑子清楚的时候就跟她年轻时一样犀利,只是到这年龄,清醒的时段越来越短,糊涂的时段在递增,宛如燃尽前的生命之烛,也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今年年初,小舅告诉姐姐,外婆食欲越来越差,可能时间不多了,做医生的大舅也从外地赶回来照顾外婆了。春节前姐姐赶到老家去看外婆,外婆清醒的时候能认出姐姐,也会象老小孩那样撒娇,姐姐餵她吃饭,她就多吃点,姐姐给她钱,她会自己数,脑子里还能做加减乘除。她见到姐姐回去好高兴,精神比平时好多了。
2007年那次我回去看外婆,因为照光,她很弱,瘦成皮包骨,并且有时清醒,有时糊涂。一开始她没认出我,把我当成表弟的女朋友,到了晚上,她神志很清, 跟我聊了好一阵。她念叨着我妈妈,能算出妈妈的岁数,说我妈妈辛苦,要照顾瘫痪的爸爸。她叹息她的四个孩子中,还是大舅福气最好,身边子孙满堂。她还告诉我小舅和姨妈为了照顾她,付出了很多。我临走的前一晚,她对我说:”你这一走,我又冷清了,你们一来,来家里的人也多,就热闹。你下次再来,我恐怕就不在了。“说着说着,眼泪汪汪,我怕她一激动,呼吸会困难,便急忙安慰她说,我明年会来看她,她这才安静下来。
我走前向她告别,她依然象以前那样要我带上吃的东西上路,依然眼泪汪汪,还叫我传话给妈妈,让她回家来看看。我拥抱了外婆,亲了下她的脸颊,就动身了,我不敢久待,怕她一流泪,我就不想走了,那是我见到外婆的最后一面。以前每次与外婆告别,她都会说相同的话,每次都没有应验,所以那天她对说我下次来她可能就不在了,我也没有特别在意,也许是心理上拒绝这种没有“下一次”的可能,觉得我下次回家时,我那生命力如此强盛的外婆一定还会在。没想到这次是真的,没有下一次了,再也见不到外婆了,我好难过,好伤心。
小舅说外婆走得很安详,很干净,就象睡熟了那样。她是吃晚饭的时间走的,当时全家人都在。全家正准备开饭,姨父去外婆床边喊醒她,准备给她餵饭,发现外婆有点异样,做医生的大舅看了看,说差不多了,让大家都围在床边等侯,十分钟后外婆走了,没有挣扎,没有恐惧地走了。
外婆潇洒地走完了她人生之旅的最后一程,越过那深不可测的海洋,在彼岸等待和迎接她的是外公。如今我们和外婆只能隔着挚爱的海洋呼唤了。对我来说,外婆永远活着,她的生命在我们的血脉中延续,她的精神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开花,她的慈爱点亮了我们的人生之旅,她的温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她的音容笑貌伴随着我们的记忆,庇护着我们的生命之旅。
外婆,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来生还结今世缘。外婆的曾外孙女咪咪赋诗一首,以表思念:
生離總會重逄
但死別卻是永遠
而死亡最可怕的
不是那永無止境的終結
而是....它的安靜和突如其來
可以令你習以為常的存在突然消失
我們有時不期然被死亡的方式和壽命的長短影響了態度和心情
只是
所謂笑喪
再不悲痛
也會悵然若失吧......
我想起那些年來
長途跋涉到江蘇看您的春節
這一夜
我還是會神傷......
老外婆,一路好走.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