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与炒家
下文作于2007年5月24日:
近日全球股市大都牛气十足,上海股市可谓牛劲冲天。朋友们问牛娃娃,大市升得快,狠,急,劲是否意味着泡沫就要散落。牛娃娃不知如何作答。原因如下:
牛娃娃以为,上海的股市确实有很多泡沫迹象,比如电视上报导大爷大妈们整日在证交所排队看行情就是一例。可有泡沫不等于明天就会散落。何时散落,以何种方式(洋泡泡爆破式还是漏气式)散落取决于谁是买家和卖家及上市股票的供求关系。
牛娃娃不知现在上海的大户是谁,外国对冲基金还是政府资金。。。如果不知关键炒家是谁,当然也无从知道他们进出股市的方式和运作风格。如果不知上市公司发行新股与买回现有股票的比例是多少,就很难知道股票是供不应求还是供过于求。大市升降的规则是,买家多过卖家时,大市升,升得愈烈,赚钱的人愈多,现有的买家会追加投资,从未涉猎股市的新手会入市,将股价推入新高潮。上海现在差不多就在此阶段吧。高潮还可以更高,只要关键大户不离市,新手老手还有余钱入市。这个循环一直要到关键大户(手中拥有股市中很大比例的股票)大量沽售套现或大量新股乘高价踊跃入市供过于求,最后入市的散户血洒股场为止。
在美国观察股市多年,牛娃娃发现,专家里手喜欢用统计历史资料的方式来预测股市升降,比如美国总统任期第三年股市跌的概率大于升,7字结尾的年份多有多事之秋等等。曾记得90年代晚期时,几个资深炒家根据历史统计预测大市要跌,便早早出了货。有的如世界头号股神沃伦-巴非特则完全避开科技股,巴非特当时被牛娃娃的股友绒绒称为 "老八路碰到新问题"。当时大市一路青云扶摇直上,让统计学者和资深炒家跌破眼镜。其实并非这些人的预测程序出错,只是很多统计模型假设买卖股票的都是以往所熟悉的惯常炒家,于是根据这些人的行为及他们对市场惯有的反应来预测今后大市的走势。
其实,90年代晚期美国的股市与平常不同,很多散户入市,这些人大多是年轻人,以前没有驰骋股场的经历, 别说没经历过30年代的大衰退了,就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在滞涨时,他们还是个娃娃。胆量可以弥补经验之不足,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要做美国梦,还都得有这份胆。他们胆大敢借钱,运作风格是来去一窝风的,行踪不容易观测,一般哪个股升就将资金往哪抛,当时的统计模型很难对这些散户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假设,可谓知己不知彼,所以预测不准也在所难免。连当时美国联储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也没测准。很多基金经理们开始还对网络股采取观望态度,眼睁睁看着这些股直上云霄,最终也耐不住一起入市,将网络股推向新高潮。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90年代的香港股市。以前都是英资,欧资,澳资占主导地位的,香港人按几十年的老规矩炒股,到了1993年,美国基金纷纷涌入,于是过江龙大战地头蛇,游戏规则突然改变。港股短期内劲升,老手都咋舌。港人刚一缓神,摸出点道道来,"大魔"(意指摩根-史丹利策略家巴腾-比格斯)又一声令下,资金转向,港股大跌。过不久,热钱重返香港,一切再来一个循环。
新鲜人也好,新规则也好,最终人的本性都是大同小异的,那就是恐惧与贪心并存。股市到达一定高度,一有风吹草动,胆颤心惊的几位就先沽货套利,要是这伙人有影响力,他们的行为会感染一大批人,大市就会江河日下了。到了2000年3月,美国美林证券的策略家麦加比与高盛证券的策略家寇恩发出撤退科技股的信号,全体资深炒家响应跟进,大量沽售。散户一开始还勇猛地乘低价入货,美国股场的行话称此为:"手抓天上飞落下来的利刀,"等到发现不对,已经是满手充满血染的风采了。耐斯代克指数就此一路惨跌,至今还未回复原来的高位。
股市也象人一般有性格,因为股市是由有性格的人组成的,其性格取决于在某个时点上谁是关键炒家。如果关键炒家是巴非特那样的人,股市的行为也象一个有脾气的稳重人,偶尔发发火感感冒,但也会时常顺顺心。如果关键炒家是索罗斯(曾经是美国最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那样的类型,那股市会常常风起云涌,惊涛骇浪。如果关键炒家是涅克-李森(那小子身处新加坡,当时一宗期货交易出错,便让英国女王存款所在的银行破产)那类毛脚楞头青,那股市定会惊天动地,可以折腾到让新加坡老总李光耀睡不着觉,就是抓那李森小子去抽他一屁股红印都不能解决问题。
牛娃娃本人对股市的观顶标准是看大户何时向散户"分配"(distribution) 股票。
"分配" 通常是在股指高企时进行的。同理,大户"积聚" (accumulation)股票通常是在股指低迷时进行的。具体作法牵涉到各类技术指标,牛娃娃不便赘述。不过一般人肉眼可以看得出的危险信号是,假如大街小巷里平时对钱财问题一窍不通的人也津津乐道地谈股票,所有的人在茶余饭后的唯一话题就是股票,那就要当心了, 尤其是那些性格上既贪婪又胆小, 平时喜欢做些"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事,而且经济上不太成功的老年人也欲显一番身手的时候。
上海是否到这个阶段,牛娃娃没有在现场耳闻目睹,也没有足够的分析资料来探究谁是关键炒家, 更没有内线消息,所以不知答案。不过基于人之常情,在对前景不测的情况下,一点点哲学的情怀可以助人非浅,套用星云法师的观点,(恕小女子冒昧,将他的警世恒言庸俗化,)这就叫对金钱"不贪不拒,"对股票"不执不舍。"
这样才可以在股场上潇洒走一回,自在兜个圈,赚点小钱买花戴,出国蹓跶也不赖。别说牛娃娃眼光浅没出息哟。
© H.L. Glennie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