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菜泡饭中的乡思

出国定居多年,发起乡愁来,具体表现就是想吃以前常吃的菜。这些菜的共同特点是:费时费力但不费钱,以蔬菜居多。我们成长的时代,物资贫乏,却有的是时间,所以造就了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便宜菜和我们这代人的口味偏好。

如今回国探亲,吃的多半是“贵菜”,山珍海味飞禽走兽,种类繁多,只有尝新感,却少了一丝怀旧的乡味。虽说当年的“便宜菜”也改头换面,成了受众人青睐的上品,但吃来吃去总觉得走味,分析下来,就是现在的“便宜菜”里夹着很多“贵货”,真正的核心--蔬菜却三三两两没几片。

记得以前上海成都北路近延安中路口有家个体户开的餐厅叫“蓝座”。那是一家门面很小的店,店堂也不大,最多放五、六张大圆桌,上下共两层。一进店,里头热闹非凡,人声鼎沸,热气腾腾,烟雾缭绕,烟味菜香,扑鼻而来,因为生意好,里面总是客满,桌子挤桌子,椅子碰椅子,陌生人需要坐在同张桌上吃饭。通常我对这种很闹且充满了烟民的地方很怕,没进门就头痛了。但“蓝座”是个例外,再苦再累再等也不怕,为的就是那鸡毛菜泡饭。

鸡毛菜泡饭是“蓝座”的招牌菜之一(另一个是双煎带鱼,有机会再介绍)。滚烫的一锅端上桌,白色的米粒清清爽爽地夹在碧绿的鸡毛菜里,上面浮着一层淡淡的清汤。送进口内,吸收了菜的清香和鲜味的米粒嚼来很有口感;融进了米的淀粉质的鸡毛菜却如丝一般地爽滑;这是名副其实的泡饭而不是粥,米是米,菜是菜,泾渭分明,一点不含糊。汤质清澈,味道浓郁,滚烫灼热,一口下去,暖胃舒肠,喝了还想喝,却辨不出汤的成分。最有意思的是,这么烫的汤居然没把泡饭中的鸡毛菜熏黄。问跑堂的汤里面放了些什么,他说这是大师傅的秘方,没人知道。

我和美姐姐自此便犯了鸡毛菜泡饭的瘾,回家后琢磨着自己烧鸡毛菜泡饭,烧出来总差口气,如果要想让泡饭入味,菜就要被熏黄,如果菜烧的时间太少,菜可以保持碧绿,泡饭却没有了味。这饭也不好伺候,烧起来很有讲究,一定要用不新不旧的洋籼米,水放太多,饭烧太烂,米粒就经不起泡饭的沸滚而散架,没了嚼感,就变成粥了。水放太少,就象夹生饭。

总是念念不忘“蓝座”的鸡毛菜泡饭,回上海也总去光顾,但现在“蓝座”已经不复存在,延安路的高速公路一建,周围的房子全拆了,不知“蓝座”现在哪。

美姐姐经过多年的研究,找到了不少窍门,现在她的鸡毛菜泡饭也堪与“蓝座”比美了。可惜这还是解不了我的燃眉之急,因为我这儿没中国店,根本买不到鸡毛菜。这些日子在看朋友的博客,上面提到上海的泡饭,这一提不打紧,把我的鸡毛菜泡饭瘾给提出来了。心里想得慌,嘴里馋得紧,在思乡胃虫的推动下,自己在洋人的超市内就地取材,寻找鸡毛菜的替代物,按照美姐姐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况中西兼顾,烧了一碗洋为中用的洋鸡毛菜泡饭。材料和做法如下:

材料:4只脱壳大虾干(上海人称开洋,如果没有大开洋的话,就以一茶匙小开洋取代)、一把嫩芝蔴叶(baby arugula)、一小片西班牙色拉诺火腿肉(Serrano Ham,如果没有这种火腿,就以其他火腿取代)、泰国茉莉香米、食用油(最好用鸡油)、盐、胡椒。



做法(按一个中大碗计量): 饭先煮好备用。

1,一匙油入锅中火加热,放入虾干翻炒几下去腥,加水烧开,然后小火闷至汤呈奶白色。

2,汤里放盐,开大火烧滚后再烧2分钟,加入一小碗饭,一起泡就马上加入芝蔴叶,调匀烧开约半分种,关火,装入汤碗,洒胡椒粉调味。吃前将火腿薄片撕成瓜子大,调入泡饭内。



泡饭可口,芝蔴叶味道鲜美、色彩新鲜,不输鸡毛菜,火腿起到吊味作用,至于虾干,味道已经牺牲掉,主要是用它来保持菜色和制作汤底的,试验还算成功,可打80分。如此也算解了趟乡馋,治了下乡愁,了了场乡思。©H.L.Glennie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漫步记忆径,重逢浦江滨(一): 台前幕后还乡团

怀念邓鹏里老师(2014年1月4日更新)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