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姐姐星级厨艺分享第二碟:鱼 Get link Facebook X Pinterest Email Other Apps April 19, 2018 秋天是丹桂飘香的时节,炎夏之后,来盘简单易做、滋味可口的桂花鱼不失为上策,美姐姐对此有妙招: 清蒸游水桂鱼12分钟 材料:游水桂鱼.葱.姜.生抽.绍酒. 方法:蒸锅水沸滚将鱼放入蒸十二分钟(鱼身正反面多肉位界二条刀花,放几片姜.一汤匙绍酒一起蒸) 蒸好了將多余水倒去留下少少,放适量油將蔥暴綠洒在魚上,然後將一湯匙生抽淋上即可享用. Get link Facebook X Pinterest Email Other Apps Comments
漫步记忆径,重逢浦江滨(一): 台前幕后还乡团 April 19, 2018 我们当年这批向明中学的应届生有不少出了国门,去了世界各地,弹指间,去国二十载,时时听见大洋彼岸那头传来的轻柔的呼唤:“回来吧,那里有你青春的影子……”披着晨雾跨越国际时区线去追寻那青春的脚步,何等美妙!要是再有昔日故人旧友同行就更妙,可谓青春作伴好还乡。 “回来吧……”这细小的声音在越来越多海外同学的心中响起,组织“还乡团”回国开同学会的呼声就此应运而生,在国内的同学们早就你来我往,同学会更是家常便饭,于是境内境外一拍即合,决定在2007年10月金秋举行当年快速通道班(二班和四班)聚会。此提议诞生于 去年11月中美同学网络视频 会议,大家一致推举四班的 曹俊 作本次聚会的总指挥,老曹当仁不让,挑起了重担。 老曹发挥出当年作红团委员时练就的组织能力,凭他在沪的广阔人脉,启动了庞大的物流和人流系统,造就了我们前所未有的金秋盛会。 本次筹备过程中的物流变数(时间,场地,活动人数,交通工具,预算水准、通讯方式等等)非常多。时间主要是按美国同学的日程来定,因为“还乡团”中美国的比重最高,有七位同学。他们分别是二班的 杨玮莉,叶园,班长陈耀,张家艾, 丁言愉,四班的崔晓宇和 连辉 。场地就由老曹去运作了。最难的要数活动人数了。不言而喻,参加的人数当然是越多越好,可两个班级中我们只找到一部分同学,找到的人中,有些无法前来参加,剩下的有些抱着“人多就参加”的态度还在观望…… 大家先是群策群力,分头找人。老曹和二班的刘怡华挂帅,找到了许多人。二班的杨玮莉也在美国通过“遥控”请熟人在上海的老地址挨家挨户地查询,找着了陈维儿;四班的崔晓宇也打了许多越洋电话联络到包括李节在内的一些同学;二班的 潘思忠 此次脱不了身无法成行,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时时关心着聚会的进展,提供了黄军在沪的重要信息,还请连辉去沪时联络二班的吴玉倩…… 俞伟慧 老师负责联络到六位老师参加聚会。 在各方努力下,“还乡团”不断壮大,除来自美国的七人外,还有来自日本的四班的李节和二班的黄军;从澳大利亚赶来的二班的叶加加。“还乡团”里除了上述这些“过江龙”之外,还有两位户籍不在上海的“地头蛇”--自日本回国公干再从北京专程回沪的四班的周维敏和在南京工作专程回沪的四班的茹雅珍。 在通讯方式和速度方面,本次筹备活动充满了挑战。国外同学都喜欢以电子邮件方式通讯,而且因要安排假期... Read more
怀念邓鹏里老师(2014年1月4日更新) March 30, 2018 邓鹏里老师遗言(摘自成淑萍妹妹微博) 亲爱的亲朋好友们:我去远航了,我是今天22日下午五点带着你们的关爱,去追寻我新的梦想了,感谢你们那么多年来所给予我的勇气力量和所有的关爱,在遥远的航程里.我会永远的祝福着你们,有来世我还要做一名光荣而神圣的人民教师.我永远爱着你们再见我心爱的朋友们一邓鵬里。 ******************* 我们大家敬爱的邓鹏里老师在经历了十几年与死神的搏斗之后,于2013年12月22日下午5时安详地为他灿烂的一生划上句号。忘不了这一天:一年中黑夜最长的一天!老师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013年12月25日上午十点整在医学院路138号举行,请大家相互转告,谢谢。老师生前办了遗体捐赠手续,他曾经说过,要以此继续为人类造福,报答大家多年来对他的关心和爱。 老师一生硕果累累,为国家培养出几代举世闻名的运动员和教练(其中有国家队游泳教练叶瑾将军【齐晖的教练】、严伟利【杨文意的教练】、世界游泳冠军庄泳、乐静宜、朱颖文、蒋丞稷、严伟利、熊国鸣等;还有世界羽毛球冠军的张爱玲;国家手球队长成涛;水球国家队运动员:吴伟、李谋时、 郑宪民;滑水国家队运动员,后任国家队滑水教练的薛殷 ;国家队花样游泳教练李晓凤、运动员潘乐;现代五项国家队运动员教练员张斌)等。邓老师也是花样滑水运动的创始人和健身拉丁舞的创立者。 关于老师一生的成就和功勋,师兄弟姐妹们比我更有发言权,因为他们和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更多,对老师呕心沥血的教诲也记忆更深,所以我期待从他们那里聆听更多有关老师的感人故事。 老师的离去尽管在意料中,但真地发生了,还是心头哀痛不尽涕泪不止,但用文字来流泪似乎不太符合老师生前那种乐观潇洒、意气风发地笑迎死神的精神境界,所以我尽可能也学学老师吧,或许还能带着笑容说说老师作为一个长者给我带来的精神财富。 与邓老师的渊源追溯到我的孩提时代,我,一个出身不好、弱不禁风的孩子,一个最不可能进入全上海最有名的学校游泳队的孩子,老师完全是凭着一颗仁慈怜悯的心接受我入队的。记得与老师的得意弟子徐国红师妹聊天时谈到当年冬泳时我是每天下午游半小时,红妹马上说她怎么是每天早上要游两小时,邓老师对我太照顾了。我笑了,说邓老师对我是仁慈,明明知道我不是这块料,纯粹就是给我个地盘,让我这几乎被孤立的人有份归宿感,对她则是寄予厚望,因为她是冠军料子,... Read more
孩子 January 22, 2018 与琳夫妇俩吃饭,先是谈到什么舞台剧最受年轻人欢迎,我告诉他们小王子都买票困难,可见多受孩子们欢迎。琳说好象还好嘛,她带着三个小丫头看视频,看了不到20分钟,两个大的走开了,只有四岁的考拉跟着她看完。琳说真扫兴,陪她们看小孩戏,结果三分之二的人不感兴趣。 琳还说真搞不懂小孩子喜欢什么。比如三个小丫头放着舒服的椅子不坐,却要抢那个放在角落里的旧高脚圆凳,还要吵架,忙得她要介入调解争端,最后决定每人按时轮流坐那破圆凳。她边说边笑。 我也笑,我告诉她,小孩子可能想法跟大人完全不同,小孩不看东西贵贱,舒适度也不是最重要,可能是否有趣好玩才更重要。记得我小时候有段时间全托,爸爸为了保证我营养,给我订了份鲜牛奶,那是牛奶限量供应的年代,他好象是走后门弄到这“照顾”体弱者的配给。为了确保牛奶足量(没被别人偷吃),他交给幼儿园一个圆筒形茶杯,一瓶牛奶正好满满一杯。每到午睡起来,老师就给小朋友发豆浆,给我则是那一大杯鲜牛奶,而我却拒绝喝,老师问为什么,我说杯子不好看,我要其他小朋友装豆浆的那种碗形圆杯,老师说那杯子小,只能盛半瓶牛奶,要是让我爸爸知道,会去院长那提意见的,老师说杯子的形状不影响牛奶的质量,我则坚持牛奶放在碗形杯里味道更好,放直筒杯里我就不喝。老师没办法只好用碗形杯分两杯给我,只见她对厨房间来收碗的阿姨边笑边摇头:“真搞不懂这怪小孩心里想些什么。” 后来老师告诉爸爸这事,爸爸问我为什么,我还是那句老话,还说最好跟小朋友一起喝豆浆,爸爸说:“那我把牛奶取消了好不好?” 我高兴地跳起来:“那好极了,我终于可以不喝牛奶了。” 爸爸哭笑不得,冲妈妈一笑:“这傻孩子。” 琳听了大笑,说:“看来我得去问问她们,为什么这破圆凳这么受她们欢迎。” Read more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