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会(二):感恩节后会费城


2006年的同学会是在费城近郊的杨玮莉家举行的。在一个金秋送爽的下午,我意外地收到一个惊喜:杨玮莉的电话。我与玮莉没有同过班,但在年级班干部活动时有时会懈逅。有趣的是我们双方都清楚地记得对方在校时的音容笑貌,宛如相知许久的老友,这很不容易,我们已经27年未联系了,尤其是我在向明的最后一学期因考文科已停止上课搞单干去了,这实在是缘分。玮莉是从潘思忠那找到我电话的,潘思忠又是从我系按在复旦校友榜上的网页中看到我的信息的,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小。也亏得互联网将这世界压缩得这么小,我才得以重拾陈缘,重温旧谊,重见故人。玮莉热情地邀请我参加在她家举行的二班同学聚会。

11月24日一早我从华府动身前往费城,午时抵达玮莉家附近的车站,玮莉开车将我接去她家。同学中我是第一个到的。玮莉已早早将丰盛的食物准备妥当。圆桌上摆满了糖果蜜饯;厨房的长桌台上是色彩缤纷的各式水果:芒果黄、草莓红、龙眼白、奇异果绿……令人食欲大开。桌上的菜单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菜名,粗粗扫一眼,冷盘热炒大菜甜点加主食,至少有40几款,不说别的,光光汤就有四五款,甜品也有四五道,小孩大人口味不一,饮料就十几种。还没来得及细看,玮莉已一把夺过菜单放进抽屉去,说是要保密。在她那宽敞明亮装饰典雅的屋里快速看一圈,没见带白高帽的大师傅,正在纳闷这么多菜谁来烧的时候,玮莉的先生李先生带着他们的儿子JIMMY回来了。李先生边聊天边在厨房里张罗开了,这下我明白了,玮莉夫妇两人都是厨艺顶级的高手,是属于那种不带白高帽、要么不出手、出手就无对手的水平。各位若想尝尝玮莉夫妇作的菜,可去我博客主页(网址:http://blog.sina.com.cn/lianhui168)上“佳肴”相册中一领风采。相册中只包含了几款冷盘和甜品,李德明的热炒一上桌就被风卷残云一扫而空,玮莉没时间拍照。各位等下次机会再尝啦。

乘别的同学还没到达,玮莉带我参观了她的家。家中窗明几净一尘不染不说,整个环境从装修到家具,都有点专业眼光,就连室内的花卉植物都是要色有色要型有型。我开始还以为他们的房子是新近请专业人士设计装修过的。问后才知绝大部分都是他们自己动手设计运作的。我尤其喜欢玮莉画在墙沿上的花印,效果很象法式墙纸。没想到玮莉这数学尖子还有这么多的艺术细胞。

没过多久,同学们陆陆续续到了。先是陈耀一家,接着是张家艾一家,随后是赵敏带着孩子们,然后是潘思忠一家,叶园在机场接到了来自渥太华的王志浩后两人也赶到了。叶园的先生和孩子们在完成了他们大儿子的运动会后也于下午抵达。乌敏芝一家是晚上到达的,敏芝那天是下了班后从波士顿一路开车过来的。

那天的聚会很有代表性,二班一共有六位:杨玮莉、叶园、潘思忠、陈耀、张家艾和乌敏芝。四班来了三位:赵敏、王志浩和连辉(鄙人)。除了我是读文科的以外,所有的人都是理科出身。每个人都在美国的主流行业中扎根、开花、结果了。杨玮莉、叶园是统计专家;张家艾博士在发掘尖端新药方面很有建树;陈耀在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工商管理学位后现身居大公司的营销要职;赵敏、潘思忠和王志浩这几位当年的物理王子现在是高科技行业的关键人物;我这唯一的文科生殿后,在高校和咨询领域散播证劵投资和组合理财的谬论。

尽管我有27年没见到这些朋友,说实话每个人都没太大变化,个个身材匀称肥瘦相宜,没有一个是秃头和啤酒肚,这真是难得。这大概要归功于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家庭。陈太太王洁和潘太太龙进都是他们恩师的女儿;张家艾漂亮的太太马骅是他大学里的同学,曾是第一医学院的校花。玮莉的先生除了厨艺出众外,口才也一流,说话妙趣横生,引得大家欢笑不已。他对其他几位的先生们说:“我们是家属,今天是特别的日子,我们要多做少说……”笑声未尽,李先生已经付诸行动,挑起了本次同学会具体事物的大梁,为大家炒出一个个色香味俱齐的精美佳肴。叶园的先生康杰人未露面,名声已如雷灌耳。陈耀告诉大家,他第一次见到康杰是在上海的前进学校复习托福时,当时叶园与她的康哥携手并肩在下了课的人群中。陈耀说康杰一表人材,让人一见难忘,后来见到康先生,果然名不虚传。乌敏芝的先生满是幽默,是我所知的第一个认认真真跟美国人忽悠的中国人。他姓钱,译成英文是QIAN,美国人读来读去老把他老祖宗的姓读错,听起来象是“砍”。钱先生不依了,干脆一不作二不休把名字连名带姓地改成了麦克尔-钱尼(MICHAEL CHANNEY): 这下你们美国佬再读错就说不过去了吧。

大家聚在一起时一点陌生感也没有,在一起这几个小时说的话比在一年加半载同班时所有时间加起来说的话还多。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是失散这么多年大家是如何找到对方的。玮莉与叶园长年保持着联系;陈耀在马路上懈逅康杰,上前自我介绍,于是找到叶园;玮莉回上海时去乌敏芝父母家,要到了敏芝的讯息;潘思忠与陈耀保持着联系;潘思忠、陈耀和赵敏也是我的大学校友,通过校友网,潘思忠找到我;陈耀后来又找到王志浩。赵敏是潘思忠从古狗(Google)上搜寻到的,他知道赵敏在新泽西(New Jersey),就在搜寻栏里打入赵敏加新泽西的字,电脑上跳出两个名字,他在打第一个电话的时候就找到了赵敏。叶园在找黄瑾时运气就不如潘思忠了。叶园只知道黄瑾在加州,可加州这么大,又是华人聚集之地。叶园一输入黄瑾加加利福尼亚的字,屏幕上跳出26个黄瑾。聪明的叶园想出一个去伪存真的妙计,那就是电话接通后先看黄瑾是巾帼还是须眉,若是前者,即刻用上海话开口,若是后者,就说声SORRY挂线。此法有效,很短时间内叶园的名单从26降到4。这四个黄瑾当时都不在家,由旁人接电话的。叶园再接再励,继续她的电话之旅,又去除了两个黄瑾男。剩下最后两个了,叶园暗暗祈祷,希望下一个是真命天子。电话那头传来女声,叶园一喜,立刻说起上海话,可惜对方操着陕西口音说听不懂,显然又不是。最后一个了,叶园深深呼了一口气,拨响了电话,又是女声,叶园心里高兴,但有了上一次的失望,她不敢过早高兴,用上海话开口,对方居然也说上海话,叶园满怀希望地问对方是否向明校友,对方停了半秒钟后说不是。可怜叶园,线索就此中断。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那边厢四班的崔晓宇寻人进展神速。晓宇因常回国内公干,与上海很多同学保持联系,尤其是人脉深广的曹俊。晓宇又通过在日本的李节从高小婕处得到了一份许多同学的通讯录。潘思忠的名字也在通讯录上,这样晓宇与潘思忠一联系上,中美两地的同学就正式接上线了。通讯录上还有杨逢时。叶园与杨逢时也联系上了。那次聚会最高潮的部分是晚上的中美师生网上视频大联欢。中方由曹俊牵头,美方由潘思忠和赵敏挂帅,晚上美国时间8:00正式开场。国内一方到场的有曹俊、高小婕、宋榕华、邹菡苹、平关雨、刘怡华、杨磊徐惠康、蒋茜、王伟、庄丽、和徐汝兴。更难得的是俞伟慧老师也来了。大家一个个按序走到摄像机前与屏幕上出现的同学和老师见面。一开始大家互相猜谁是谁,为网聚增添不少乐趣。美国这一边的同学也将一同前来的太太和先生们介绍给国内的朋友。大家通过网视重聚首,共话离别后,回忆少年时代的往事。这其间,丁言愉和杨逢时也来电话,我们在美国的同学与他们通完话后,让他们和国内的同学通了话。曹俊还将远在澳大利亚的孙立达也接上线。孙立达坐在他的办公桌前,督悠悠地与大家侃侃而谈,看来他不必担心老板此时闯进他的办公室发现他在参加同学会。

那晚美国这边的孩子们都聚在电脑前玩,因我们要网聚,他们都很乖地让道。赵敏的小女儿有着一付好嗓子,边看爸爸设定电脑装置,边亨唱着《音乐之声》插曲;潘思忠的女儿好奇地看着屏幕上自己那可爱的娃娃脸不愿离去。叶园欢喜地抱起她,让她和国内的叔叔阿姨们说说话,曹俊误以为她是叶园的女儿,我们说这是叶园的毛头媳妇。叶园年轻漂亮,两个儿子已是身材高大英气勃勃的帅哥了。陈耀的小女儿弹得一手好钢琴,两只小手在JIMMY的钢琴上行云流水地弹奏起《致爱丽丝》。玮莉的儿子JIMMY钢琴、小提琴都在行,尤其是小提琴拉得好,曾随学校去美国各地演出,那天他却不肯露一手,和妈妈讨价还价,要求休息一天,原因是他要招呼小朋友们。孩子们个个多才多艺。叶园的两个儿子能文能武,弹得一手好钢琴外,还是网球和足球高手。乌敏芝的儿子有绘画天份;王志浩的儿子蓝球打得十分出色,气势直逼姚明接班人的级别。赵敏的大女儿在声乐上很有造诣。其余的孩子们也都是琴棋书画加体育,全面发展。

此次聚会中也有不少记忆中的花絮。大家提到了当年的两大才女,还有当年被选拔进国际关系学院的尖子们。大家印象最深的要数那次红团外出搞活动着火的故事。据传说,红团老师郑丽庆和工宣队的王师傅带着各个班级的红团委员坐大卡车外出,卡车到达农村停下时,不知为何突然一阵巨响,三分之一秒钟内卡车就起火,烧着了不少人,郑老师和王师傅的脸上都烧着了。平关雨当时也在。据说他反应象闪电般飞快,差不多在发生巨响的同时,他飞身跃向车外,软着陆于金色大池塘内,除了身上沾了点米田共的色气外,一根汗毛也没伤着,有惊无险,命大福大。其他人则或多或少挂了点彩。

除了回忆往事外,大家也谈相互感兴趣的话题。从工作谈到爱好。杨玮莉向大家展示了她的养花之道,她养的花色特别鲜艳,叶子光亮可鉴;陈耀向大家介绍了他如何在自家后院自己设计制造的活水鱼池,鱼池设计很高明,鱼儿可以在内安然熬过康乃狄格 (Connecticut)冰天雪地的寒冬;叶园在厨房里大显身手,煮起香飘满室的水煮鱼,红色辣椒与白色鱼块相得益彰,爽心悦目;乌敏芝也大老远地带来了她亲自烘烤的岂士蛋糕;不让玮莉夫妇的厨艺独美。

到晚上10:30分,年龄小的孩子们已经睡意强烈,美国这边的同学不得不先终止网上聚会,因为次日大家还要从宾西法尼亚(Pennsylvania)去新泽西参加由张家艾夫妇作东的下半场同学会。上海那边的聚会仍然继续进行。据说上海的同学在笑我们美国这边的同学,说是这么早就急忙忙地拥着小孩睡觉去了,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呐,小孩要睡父母随嘛。在中国是长辈说了算,在美国可是小孩说了算。

我本来是打算当天晚上坐火车回华府的,赵敏和李德明驾车送我去车站,一连吃了好几个红灯,眼睁睁地看着火车从我们的眼皮底下开走。玮莉在电话中当机立断叫我们打道回府。正因为误车,我才有机会见到敏芝一家并与其他同学和老师网聚,也与逢时联系上,为我的记忆增添更多美好色彩。我在此对玮莉夫妇的盛情款待表示感谢。这次聚会不光开得成功,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与许多同学联系上,也为我们今年金秋十月的重逢打下基础。因为有曹俊、杨玮莉等同学的热心促动,才编织成我们现今的同学网络,再加上崔晓宇、刘怡华等同学的奔走相告和帮助,成就了我们今秋的大团圆,在此谨代表大家向各位在国内为大团圆洒下辛勤汗水的同学表示感谢和致敬!期待着盼望以久的重逢。


后记:因技术问题我无法在文章里插图,与此文有关的照片都在“2006年同学会” 相册里。有兴趣者可以下述步骤看相册:

1。在我的主页(网址是http://blog.sina.com.cn/lianhui168)的标题下(绿色背景黄色字体)上点击“我的相册”。

2。点击“2006年同学会” 相册。

3。点击具体照片。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漫步记忆径,重逢浦江滨(一): 台前幕后还乡团

怀念邓鹏里老师(2014年1月4日更新)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