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再观云:献给娜娜
认识娜娜的时间不长,我和她却成了好朋友,是属于那种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但在恬淡中似乎又有一种奇特的纽带将我们相连,让我们可以很快地向对方敞开心扉。初见面时,我们就一见如故,很自然就找到了共同的话题,不象到我们这年龄的人,初次见面都爱没话找话地说些客气话。
娜娜是个很特别的人,皮肤白皙,一头乌发直直地披散在肩,象年轻时的小野洋子,让人一见难忘。她比我小,言谈举止却更象个姐姐,很会照顾我。我们都属内向型的人,可能她更内向些;我俩都有很强的语言能力,一会说上海话,一会说国语,一会说英语,过度起来很顺当,一点格楞也不打,而且发音都精准,不带口音。我俩都喜欢旅行和拍照。我俩的共同点到此就结束了。
人说朋友之间相反性格互相吸引,这话用到娜娜和我身上就再恰当不过了。娜娜酷爱户外运动,我则酷爱全属室内活动的文艺;她爱喝硬酒,我则爱喝葡萄酒;她严肃认真,我则调皮随意;她喜欢打电话保持联系,我则更喜欢网上保持交往;她生活很有规律和计划,我则什么效率高就先做什么,没人知道我下一步的计划;娜娜只跟亲近的好友来往,我则哪里有乐就往哪里跑;娜娜待人处世很执着,我则变通力稍微强些。娜娜独立性非常强,我则望尘莫及。
娜娜的生活中有两个重要的男人,一个是她读博士时的指导老师,她称为教授。教授年老体衰,生活都是由娜娜照顾。娜娜还有一个相处了19年的男朋友,她称为“我的男人”。她总是戏称她除了工作和户外运动外,多余的时间就是陪这两个男人。和她聊多了,觉得老是问她“你的男人”怎么怎么实在别扭,就问娜娜她这男人叫什么名字,她说是Rob,Rob是美国人,常年出国做生意,来华府时就住娜娜家里,他自己的房子在外州。问娜娜为什么相处这么久还不结婚,她说她与Rob都不相信婚姻,她说婚姻和家庭是为孩子设立的,两个成年人经济上不需要依赖对方的话,就没必要结婚,这想法跟法国社会党的女头目席格琳-罗亚尔同出一辙,在我看来很前卫。与娜娜相比,我是绝对的小女人,觉得男女生活在一起要经过这么多磨合,不结婚的话,就要分你的我的,麻烦死了,还不如单身,这还不算,关键时刻,还只有法定配偶才有权利签字执行法律文件,这婚不结行吗。可这是娜娜,她拿定主意的事,别人最好别多嘴。虽说如此,心里还是不理解那些永久同居者。
那个教授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谜。他快90岁了,平时生活都是娜娜照顾的,娜娜管他吃饭,带他看病,每天要花很多时间陪他,十几年如一日。我一开始还以为他俩是雇佣关系,当然就算拿钱,我也知道娜娜这是帮朋友忙,她自己是教授,哪个大学教授会屈尊去做护理病人的护工。问娜娜为什么对教授这么好,娜娜淡淡地说,她刚来美国的时候教授对她很好,帮了她很多忙,所以她也在设法回报他。后来教授住院了,要动手术,娜娜说她这段时间全部用在教授身上了,老人家出院后会去老人护理中心,这样她在时间上就可以灵活些。可是没过多久,娜娜对我说老人去世了,电话那端是啜泣声,听得我鼻子发酸,眼皮沉重,差点也陪她哭起来,想想又觉得毫无道理,我根本就不认识教授,这哭算什么名堂,咬咬牙就混过去了。知道娜娜过后就要和Rob一起放假出游,想想换个环境,她就会心情好转的。
娜娜度假回来了,打电话来聊天。问娜娜玩得是否开心,她说玩得不象以前那样开心,因为心里失落感很强,想念去世的教授,连她自己也吃惊,教授在她的心目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她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似乎都与教授息息相关。比如以前她出门旅行时,每天早晚都要给教授去电话,现在她还是条件反射似的一拿起电话要拨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她已经不需要再打电话了,便悲从中来,泪水涟涟 。Rob很体谅她,每当这种时候,他总是装作没看见,借故走开。有时候她想起教授,就想关门大哭一场,Rob很了解她,一到这种场合,就出门,让她哭个痛快。她很感激Rob,说那时候她最怕的就是她的男人在一旁呵护她。有时候她会在梦中见到教授,那些梦多半很愉快,教授总是谈笑风生,让她心安,让她快乐。
说着说着她又哭了,声音变了调,这边厢我的喉咙哽住了,胸口开始发闷,然后就是早博,有种窒息感,还没镇静下来,开始流鼻涕了,眼泪不听话地流了出来,我不敢出声,一发声音就是决了堤的山洪一发不可收拾,就这样,我俩拿着电话都不出声了,过了一会,两人恢复原状,继续交谈。问娜娜为什么会这么伤心,而且这么持久,娜娜说她也是在教授去世以后才意识到她与教授之间的关系早已经超越了朋友情谊,这么多年来一直照料他,两人虽说没有罗曼史,但教授实际上已经起到了丈夫的作用,是她灵魂深处真正的另一半,如今他走了,似乎她的那另一半也走了,这种经历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问娜娜是否想去为教授上坟,她说这倒不必了,因为她向教授的儿子要了一小瓶骨灰,就放在家里,想念他时,她就将那瓶捧在手里。
听到这里我已经把持不住泪流满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可怜的娜娜,我突然明白了,她和Rob为什么不想结婚,Rob是他的伴侣,而教授却是她真正的另一半,她和教授两人无法结合,横在他俩中间的是漫长的岁月: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这注定两人的忘年之恋无法在浪漫中延续,却以照顾和被照顾的形式凝固成那坚不可摧的心灵之爱。说来也不难理解,两人都是文学博士,语言能力都是超强,教授是他所在领域中的世界级学术泰斗,是他向她开启了文学的大门。有研究显示,男女之间的浪漫情缘是通过文字和语言传递的,不同文化和感情层次的人以最能激发他们感情的词汇来寻找他们的另一半,即所谓的文化资本,一个人一生的平均词汇量是六万个,但最常用的词汇却只有四千个,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仅用这四千字,那还有五万六千字谁在用呢?就是那些超乎平常语言能力的人在用,通过这些词汇他们可以在很平常的人或事中发现和体验惊天动地的情感,这种爱情很形而上(metaphysical),除非亲身经历,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可怜的娜娜,如今面对沧海,回首观云,向她走来的却是教授,而且是在梦中。这种深情挚爱在他俩生离死别天人永隔之后才从潜意识进入娜娜的意识。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爱,那是甜蜜的折磨,煎熬的幸福,残忍的归宿,一切都在心甘情愿中。
娜娜,纯洁的娜娜,美丽的娜娜,我祈祷上苍,帮帮她吧。我这常人,从来没见过这般光景,连一句合适的安慰话都说不出来,除了陪她哭,就惟有祈祷,祈求上帝让娜娜重新找到心灵上的幸福。娜娜很少上网,她不会看到这篇文章,我也不希望她看到,怕她看了伤心。我心里闷得慌,觉得写出来才舒服些,但愿大家都帮娜娜祈祷吧。©H.L.Glennie
娜娜是个很特别的人,皮肤白皙,一头乌发直直地披散在肩,象年轻时的小野洋子,让人一见难忘。她比我小,言谈举止却更象个姐姐,很会照顾我。我们都属内向型的人,可能她更内向些;我俩都有很强的语言能力,一会说上海话,一会说国语,一会说英语,过度起来很顺当,一点格楞也不打,而且发音都精准,不带口音。我俩都喜欢旅行和拍照。我俩的共同点到此就结束了。
人说朋友之间相反性格互相吸引,这话用到娜娜和我身上就再恰当不过了。娜娜酷爱户外运动,我则酷爱全属室内活动的文艺;她爱喝硬酒,我则爱喝葡萄酒;她严肃认真,我则调皮随意;她喜欢打电话保持联系,我则更喜欢网上保持交往;她生活很有规律和计划,我则什么效率高就先做什么,没人知道我下一步的计划;娜娜只跟亲近的好友来往,我则哪里有乐就往哪里跑;娜娜待人处世很执着,我则变通力稍微强些。娜娜独立性非常强,我则望尘莫及。
娜娜的生活中有两个重要的男人,一个是她读博士时的指导老师,她称为教授。教授年老体衰,生活都是由娜娜照顾。娜娜还有一个相处了19年的男朋友,她称为“我的男人”。她总是戏称她除了工作和户外运动外,多余的时间就是陪这两个男人。和她聊多了,觉得老是问她“你的男人”怎么怎么实在别扭,就问娜娜她这男人叫什么名字,她说是Rob,Rob是美国人,常年出国做生意,来华府时就住娜娜家里,他自己的房子在外州。问娜娜为什么相处这么久还不结婚,她说她与Rob都不相信婚姻,她说婚姻和家庭是为孩子设立的,两个成年人经济上不需要依赖对方的话,就没必要结婚,这想法跟法国社会党的女头目席格琳-罗亚尔同出一辙,在我看来很前卫。与娜娜相比,我是绝对的小女人,觉得男女生活在一起要经过这么多磨合,不结婚的话,就要分你的我的,麻烦死了,还不如单身,这还不算,关键时刻,还只有法定配偶才有权利签字执行法律文件,这婚不结行吗。可这是娜娜,她拿定主意的事,别人最好别多嘴。虽说如此,心里还是不理解那些永久同居者。
那个教授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谜。他快90岁了,平时生活都是娜娜照顾的,娜娜管他吃饭,带他看病,每天要花很多时间陪他,十几年如一日。我一开始还以为他俩是雇佣关系,当然就算拿钱,我也知道娜娜这是帮朋友忙,她自己是教授,哪个大学教授会屈尊去做护理病人的护工。问娜娜为什么对教授这么好,娜娜淡淡地说,她刚来美国的时候教授对她很好,帮了她很多忙,所以她也在设法回报他。后来教授住院了,要动手术,娜娜说她这段时间全部用在教授身上了,老人家出院后会去老人护理中心,这样她在时间上就可以灵活些。可是没过多久,娜娜对我说老人去世了,电话那端是啜泣声,听得我鼻子发酸,眼皮沉重,差点也陪她哭起来,想想又觉得毫无道理,我根本就不认识教授,这哭算什么名堂,咬咬牙就混过去了。知道娜娜过后就要和Rob一起放假出游,想想换个环境,她就会心情好转的。
娜娜度假回来了,打电话来聊天。问娜娜玩得是否开心,她说玩得不象以前那样开心,因为心里失落感很强,想念去世的教授,连她自己也吃惊,教授在她的心目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她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似乎都与教授息息相关。比如以前她出门旅行时,每天早晚都要给教授去电话,现在她还是条件反射似的一拿起电话要拨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她已经不需要再打电话了,便悲从中来,泪水涟涟 。Rob很体谅她,每当这种时候,他总是装作没看见,借故走开。有时候她想起教授,就想关门大哭一场,Rob很了解她,一到这种场合,就出门,让她哭个痛快。她很感激Rob,说那时候她最怕的就是她的男人在一旁呵护她。有时候她会在梦中见到教授,那些梦多半很愉快,教授总是谈笑风生,让她心安,让她快乐。
说着说着她又哭了,声音变了调,这边厢我的喉咙哽住了,胸口开始发闷,然后就是早博,有种窒息感,还没镇静下来,开始流鼻涕了,眼泪不听话地流了出来,我不敢出声,一发声音就是决了堤的山洪一发不可收拾,就这样,我俩拿着电话都不出声了,过了一会,两人恢复原状,继续交谈。问娜娜为什么会这么伤心,而且这么持久,娜娜说她也是在教授去世以后才意识到她与教授之间的关系早已经超越了朋友情谊,这么多年来一直照料他,两人虽说没有罗曼史,但教授实际上已经起到了丈夫的作用,是她灵魂深处真正的另一半,如今他走了,似乎她的那另一半也走了,这种经历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问娜娜是否想去为教授上坟,她说这倒不必了,因为她向教授的儿子要了一小瓶骨灰,就放在家里,想念他时,她就将那瓶捧在手里。
听到这里我已经把持不住泪流满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可怜的娜娜,我突然明白了,她和Rob为什么不想结婚,Rob是他的伴侣,而教授却是她真正的另一半,她和教授两人无法结合,横在他俩中间的是漫长的岁月: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这注定两人的忘年之恋无法在浪漫中延续,却以照顾和被照顾的形式凝固成那坚不可摧的心灵之爱。说来也不难理解,两人都是文学博士,语言能力都是超强,教授是他所在领域中的世界级学术泰斗,是他向她开启了文学的大门。有研究显示,男女之间的浪漫情缘是通过文字和语言传递的,不同文化和感情层次的人以最能激发他们感情的词汇来寻找他们的另一半,即所谓的文化资本,一个人一生的平均词汇量是六万个,但最常用的词汇却只有四千个,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仅用这四千字,那还有五万六千字谁在用呢?就是那些超乎平常语言能力的人在用,通过这些词汇他们可以在很平常的人或事中发现和体验惊天动地的情感,这种爱情很形而上(metaphysical),除非亲身经历,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可怜的娜娜,如今面对沧海,回首观云,向她走来的却是教授,而且是在梦中。这种深情挚爱在他俩生离死别天人永隔之后才从潜意识进入娜娜的意识。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爱,那是甜蜜的折磨,煎熬的幸福,残忍的归宿,一切都在心甘情愿中。
娜娜,纯洁的娜娜,美丽的娜娜,我祈祷上苍,帮帮她吧。我这常人,从来没见过这般光景,连一句合适的安慰话都说不出来,除了陪她哭,就惟有祈祷,祈求上帝让娜娜重新找到心灵上的幸福。娜娜很少上网,她不会看到这篇文章,我也不希望她看到,怕她看了伤心。我心里闷得慌,觉得写出来才舒服些,但愿大家都帮娜娜祈祷吧。©H.L.Glennie
网友雅评与博主回复:
浮生欢娱:好文。。涉及了情感和伦理的某些深层部分。老教授就是她的灵伴,可以说是爱人,丈夫。这种精神上的依恋感会持续很长时间。问候娃娃。。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博主回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此句让我感触很深,本
来到了这把年纪对这话题已经没兴趣了,偏偏今年发生了许多活生生的事,我耳闻目睹,震撼之余也体会了文字引领出的灵性的呼唤,不仅能跨越时空而且还有种不
朽的生命力。灵伴是个无法解释的现象,发现不少灵伴是单向的,却又能对流,哪怕是天人永隔,还是能够传递情缘(见“四月的感动”一文),很玄的。
=================================================
冷听水凝:姐,生命中有些感情是不能被世人所理解的,有些感情比亲情亲比爱情厚的感情是心灵上依附的归属的,别人不能取代的。时间是一副良剂,惟愿娜娜在时间之药中慢慢地愈合那些心头之痛吧只有时间。安好。
博主回复:“有些感情比亲情亲比爱情厚的感情是心灵上依附的归属。” 妹妹说得深刻,好像还没有看到过界定这种感情的概念,最接近的是米兰-昆德拉定义的“诗情记忆”,那是感情最精致的部份,似乎只有文字、音乐和艺术才能唤醒这部份的大脑功能区,因此大多数人都不理解。
=================================================
新浪网友:Come on, my friend, wake up! It is the 21st century now. It is not Charlotte Brontë's era and she should not become Jane Eyre anymore. I would be very much worried if we sent our children to their classroom by their influence. Would they both be considered as losers in getting guts to take responsible love? In fact love is a translational pro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from mind to body and from ideology to reality. How can you imagine love ever without hav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exual pleasure?
博主回复:无名菜哥哥好!是朋友的话就留个名。你的英语评论被新浪系统的电脑裁了, 念您一片苦心,花了一小时连发三个贴,本人不得不特地登录将您的评论恢复,以表尊重。有两点反应:一是有关你说的“无法想像那种没有以质和量的性欢愉为基 础的爱”,这不奇怪,不到一定境界,你不可能理解,就好像鱼不可能想像人用脚走路一样。动物有性欢愉,但它们却没有爱。二是您断定两位当事者是失败者,那 我告诉您,你所说的失败,好比是二胡拉不出帕格尼尼的华彩乐段口琴吹不出萧邦夜曲时埋怨这音乐不好一样。友情提示,评论请用中文,英文十有八九要被系统擦 掉。如果你实在喜欢讲英文,就写到我信箱好了,可以跟你说个痛快。我已经猜出你是谁,你这哥哥近来怎么啦?何苦要做卧底跟妹妹拗造型?我要是哪里得罪你, 请你写到我信箱直接跟我说,我做得不对,我会向你陪不是,我就是不喜欢你把矛头指向我的朋友,他们跟你没任何关系。又及,有空去钧芳姐姐博客看看,她的网 名是芬芳满园。那里有你喜欢的东西。牛妹
=================================================
新浪网友:啊唷,小妹还真的犟牛脾气上来了。一头在北美这块自由大地上奔驰了那么多年的牛,想象中不至于也不会是这样的,绝对不会的。不过也不奇怪,吃北美的草而成长的牛,就是浑身充满着唯我独尊的霸主的特征。
网络大有高手在,不但是小妹,许多人具备双语甚至多语的非凡能力。所以是非就留给小妹的读者和粉丝们去理解和评论吧。这里稍稍略为点评几下:
关于微薄,其实你的粉丝对你的作品发表了一些看法,甚至是不同的看法,其实也是对你的辛勤劳作表示敬意的一种形式。智者是从他人的评论中看到观点。
你的两个评点好像都没有在点子上。建议小妹再重新仔细研究一下,以便彼此的论点可以相互交融。
论事就事,是对一种现象的阅读和理解,没有攻击任何人的企图。小妹将正常的君子意见交流延伸了,脱离了内涵,其实没有那个必要。拙见仅供参考。共勉之。
=================================================
浮生欢娱:娃娃,我很理解你上面对这位英文回帖兄长的回答,甚至不无支持。
当感情到了一定的层次,肉体之爱和物质部分的作用变得相对小了。而且我相信,女主人公那种感情,也许潜意识中,不知不觉中,已经带上了性爱的某些成分,只是过去被压抑了而已。
但是,世俗中很少有这种纯粹精神之爱可以超越一切的感情。至少不多。这是需要缘分的。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当你遇上了,你就会臣服于这样的情感。不需要旁人的理解。因为这是两清相悦的事。
而如果两个人的精神共鸣不太谐振时,那么,性格是否一致,性爱是否完美和谐,就变得比较重要了。。。
对了,英文诗翻译的事,十九世纪作者或之前的相对比较难点,可以翻译一些短章。。。不过,爱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文字比较平易,同时意象比较接近现代。。。可以试试。。20世纪以来的诗歌,英语用法比较现代点。。。但有些学院派的,典故比较多,也不好翻译,比如爱略特的诗。你可以粗粗地先翻翻一本诗集,看看有谁的比较适合你口味。
问好了。:)
博主回复:谢谢浮生老师!季末赶工,迟覆见谅。你说得太好了!句句说到我心里。你所说的那种可遇不可求的感情确实存在,有时有实际的性爱,但若受时空隔绝时,性爱可以借助想像完成。有研究表明性欢愉是种心理历程而非肌体反射。加大圣迭戈 的Ramachandran曾研究过一个男人,此人可通过想像由义肢传导获得性欢愉,即是一例。
而代表感情终极之旅的纯粹心灵之恋,虽不为每个人亲历,但我确实在实际生活中耳闻目睹,如,一对已经作古的男女,四十年如一日每日一封情书直至死神将他们分离。另一对是我中学校友李丹妮和她的灵伴阔別55年后终成眷属。爱情是两情相悦心灵合一的心路,是欢乐泪珠交落的过程,两人一起时就是痛苦也胜过一人独处时的幸福。有些人爱情经历了一两个阶段就能修成正果,但另一些人却必须经过所有的阶段。历代文学诗词对男女爱情的每个阶段都有动人描述:爱是命中注定四目交汇的相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爱是两情相悦的期待和渴望(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爱是日日夜夜的相思和难眠(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爱有时是排他的唯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爱是相知相爱的默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爱是障碍橫陈时的哀叹(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爱是缘尽分离时的凄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爱是生离死别后的依依牵眷(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爱是至死不渝的守望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上面这位学长根据他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质疑精神恋爱,或许他的爱情是一杯糖水,平静而甜蜜,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喝糖水,或许有些人不喜欢糖水,更爱喝那带点苦味的茶,苦涩中有甜蜜,滋味层层意犹未尽。我觉得,对自己没有经历或无法论证的东西,应持理解态度,自己没有经历的东西不等于不存在。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可以间接感受别人的经历吸取别人的知识。此兄显然对这话题较真了,难为他花这么多心血为拙文点评希望对此深层交流,只是他一介须眉匿名暗处,我一个女娃晾在明处,不知贵客哪方神圣,指望我与他探討爱和性欢愉之类的话题,不免奇怪,多亏老师解救,让我既能表述自己看法,又不至于尴尬。再谢老师!
还谢老师给我详细指点,内心感激不尽。网上查到唐诗宋词辞典,先看起来,回国时再去买书。迪金森的诗也找到,那些与自然有关的诗作可以先试。我要好好去你那细读,计划先细读英译诗。祝周末快乐!
博主回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
冷听水凝:姐,生命中有些感情是不能被世人所理解的,有些感情比亲情亲比爱情厚的感情是心灵上依附的归属的,别人不能取代的。时间是一副良剂,惟愿娜娜在时间之药中慢慢地愈合那些心头之痛吧只有时间。安好。
博主回复:“有些感情比亲情亲比爱情厚的感情是心灵上依附的归属。”
=================================================
新浪网友:Come
博主回复:无名菜哥哥好!是朋友的话就留个名。你的英语评论被新浪系统的电脑裁了, 念您一片苦心,花了一小时连发三个贴,本人不得不特地登录将您的评论恢复,以表尊重。有两点反应:一是有关你说的“无法想像那种没有以质和量的性欢愉为基 础的爱”,这不奇怪,不到一定境界,你不可能理解,就好像鱼不可能想像人用脚走路一样。动物有性欢愉,但它们却没有爱。二是您断定两位当事者是失败者,那 我告诉您,你所说的失败,好比是二胡拉不出帕格尼尼的华彩乐段口琴吹不出萧邦夜曲时埋怨这音乐不好一样。友情提示,评论请用中文,英文十有八九要被系统擦 掉。如果你实在喜欢讲英文,就写到我信箱好了,可以跟你说个痛快。我已经猜出你是谁,你这哥哥近来怎么啦?何苦要做卧底跟妹妹拗造型?我要是哪里得罪你, 请你写到我信箱直接跟我说,我做得不对,我会向你陪不是,我就是不喜欢你把矛头指向我的朋友,他们跟你没任何关系。又及,有空去钧芳姐姐博客看看,她的网 名是芬芳满园。那里有你喜欢的东西。牛妹
=================================================
新浪网友:啊唷,小妹还真的犟牛脾气上来了。一头在北美这块自由大地上奔驰了那么多年的牛,想象中不至于也不会是这样的,绝对不会的。不过也不奇怪,吃北美的草而成长的牛,就是浑身充满着唯我独尊的霸主的特征。
网络大有高手在,不但是小妹,许多人具备双语甚至多语的非凡能力。所以是非就留给小妹的读者和粉丝们去理解和评论吧。这里稍稍略为点评几下:
关于微薄,其实你的粉丝对你的作品发表了一些看法,甚至是不同的看法,其实也是对你的辛勤劳作表示敬意的一种形式。智者是从他人的评论中看到观点。
你的两个评点好像都没有在点子上。建议小妹再重新仔细研究一下,以便彼此的论点可以相互交融。
论事就事,是对一种现象的阅读和理解,没有攻击任何人的企图。小妹将正常的君子意见交流延伸了,脱离了内涵,其实没有那个必要。拙见仅供参考。共勉之。
=================================================
浮生欢娱:娃娃,我很理解你上面对这位英文回帖兄长的回答,甚至不无支持。
当感情到了一定的层次,肉体之爱和物质部分的作用变得相对小了。而且我相信,女主人公那种感情,也许潜意识中,不知不觉中,已经带上了性爱的某些成分,只是过去被压抑了而已。
但是,世俗中很少有这种纯粹精神之爱可以超越一切的感情。至少不多。这是需要缘分的。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当你遇上了,你就会臣服于这样的情感。不需要旁人的理解。因为这是两清相悦的事。
而如果两个人的精神共鸣不太谐振时,那么,性格是否一致,性爱是否完美和谐,就变得比较重要了。。。
对了,英文诗翻译的事,十九世纪作者或之前的相对比较难点,可以翻译一些短章。。。不过,爱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文字比较平易,同时意象比较接近现代。。。可以试试。。20世纪以来的诗歌,英语用法比较现代点。。。但有些学院派的,典故比较多,也不好翻译,比如爱略特的诗。你可以粗粗地先翻翻一本诗集,看看有谁的比较适合你口味。
问好了。:)
博主回复:谢谢浮生老师!季末赶工,迟覆见谅。你说得太好了!句句说到我心里。你所说的那种可遇不可求的感情确实存在,有时有实际的性爱,但若受时空隔绝时,性爱可以借助想像完成。有研究表明性欢愉是种心理历程而非肌体反射。加大圣迭戈 的Ramachandran曾研究过一个男人,此人可通过想像由义肢传导获得性欢愉,即是一例。
而代表感情终极之旅的纯粹心灵之恋,虽不为每个人亲历,但我确实在实际生活中耳闻目睹,如,一对已经作古的男女,四十年如一日每日一封情书直至死神将他们分离。另一对是我中学校友李丹妮和她的灵伴阔別55年后终成眷属。爱情是两情相悦心灵合一的心路,是欢乐泪珠交落的过程,两人一起时就是痛苦也胜过一人独处时的幸福。有些人爱情经历了一两个阶段就能修成正果,但另一些人却必须经过所有的阶段。历代文学诗词对男女爱情的每个阶段都有动人描述:爱是命中注定四目交汇的相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爱是两情相悦的期待和渴望(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爱是日日夜夜的相思和难眠(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爱有时是排他的唯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爱是相知相爱的默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爱是障碍橫陈时的哀叹(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爱是缘尽分离时的凄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爱是生离死别后的依依牵眷(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爱是至死不渝的守望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上面这位学长根据他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质疑精神恋爱,或许他的爱情是一杯糖水,平静而甜蜜,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喝糖水,或许有些人不喜欢糖水,更爱喝那带点苦味的茶,苦涩中有甜蜜,滋味层层意犹未尽。我觉得,对自己没有经历或无法论证的东西,应持理解态度,自己没有经历的东西不等于不存在。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可以间接感受别人的经历吸取别人的知识。此兄显然对这话题较真了,难为他花这么多心血为拙文点评希望对此深层交流,只是他一介须眉匿名暗处,我一个女娃晾在明处,不知贵客哪方神圣,指望我与他探討爱和性欢愉之类的话题,不免奇怪,多亏老师解救,让我既能表述自己看法,又不至于尴尬。再谢老师!
还谢老师给我详细指点,内心感激不尽。网上查到唐诗宋词辞典,先看起来,回国时再去买书。迪金森的诗也找到,那些与自然有关的诗作可以先试。我要好好去你那细读,计划先细读英译诗。祝周末快乐!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