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缘(五)和(六)
(五)畅游长江
熬过严冬,迎来了春暖花开时节,游泳训练变得越来越容易,大家心情都很愉快,连不苟言笑的邓老师也不时会说几句笑话。五月一过,游泳队又象往常一样门庭若市。出乎我的意料,经过一冬的训练,我的游泳术无论在速度还是在耐力上都远在其他同龄学生之上。平时看惯了师兄师姐们领先,现在轮到自己游第一反而不习惯了,有点迷失方向的感觉。正好邓老师开始在务色7月16日为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四周年代表我校横渡长江的人选,我立刻向邓老师要求参加,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六月一到,紧张的训练开始。邓老师又做回了铁面包青天。训练强度逐步升级,从每天在水中一小时,加至两小时,三小时。。。最多时高达五小时。一进入七月,我们开始集训,晚上住校,白天停课。与六月有所不同的是七月里的训练不允许我们停顿,也就是说一下水后我们要连续在泳池内兜圈,游四到五小时,途中不得靠岸或离池,许多同学都是因过不了这一关而被淘汰。那时我每天都是这样的训练强度,有时累得真想打退堂鼓。记得有一次游到第五小时的时候,我在水中睡着了,手脚还在机械式地游动,人则偏离队伍往中间倾斜,后面的师兄狠狠地往我背上推了一下把我叫醒,再继续游。记得当时唯一可以缓口气的动作是深深呼口气,高举双臂,将自己整个人摆直往水底下沉,让后面的人游到我前面去,然后再慢慢浮出水面继续游,这样累计起来可以少游两圈, 省点力。当然这套把戏不能常用,邓老师都看在眼里,我不敢怠慢,到了这个地步再被抄魷鱼,岂不是全功尽弃, 千万不能以小失大。那时候对我来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让我好好睡一觉。
终于迎到了横渡长江的那一天, 我的心既激动又不安。我们在吴淞口至高桥段内渡江,全程约一万八千米, 那天烈日当空,江面上却挂着七级大风。全上海市参加渡江的有几万人,工人,学生,解放军都有代表。因风力大,我们还在江边等了些时辰,其间有各界领导就着扬声器对大家训话,最后全体呼口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随即入水出发。
第一次在长江里遨游,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江上风高浪急,顺风时无须费力就可以前进好几尺,逆风时当然游起来很吃力,可比起游泳池里兜五小时圈子,要有趣得多。白色的浪花有一尺高,打在脸上有点呛人,可挺刺激,正好藉此机会大叫一声过把瘾。海军在江面上出动了大批舰艇以防不测。舰艇过后总会在我们身侧掀起一阵高高的波澜,这时人群中有人会喊:“来了,来了,准备好”。我们便迎浪跃向浪尖,随浪一起下沉,一左一右,一高一低,人人都喜欢与浪共舞,盼着舰艇再次出现。我们的纵队是四人一排,我的身旁左右前后都有师兄师姐们照顾。每隔十分钟,与我们一起渡江的邓老师就会高声喊:“报数”,前面的人回头报上自己的号,依次报到最后一个时,邓老师会核查总人数,确保没人落伍。
游了两小时左右,地平线在我们身后消失,眼前除了渡江者和来来去去的舰艇外就是一望无际的长江了。初入江时的新鲜感到这时已经消失,人也开始感到累了,初时大声喧闹的纵队变得鸦雀无声,耳旁涛声依旧,夹伴着远处江面上舰艇发出的马达声,水面上飘来一阵阵舰艇过后留下的柴油味。不知又过了多久,邓老师叫陈钧芳师姐和周成跃师兄轮流“驼”我一阵。所谓“驼”就是我将双手搭在前面人的双肩上,这样我就不必用手臂的力气了。两人“驼”我好一阵,一定累得够呛,我很不好意思,心里盼着早点见到对岸的地平线,可惜越盼就越是对岸遥遥无尽期。
我闭上眼睛游了好一阵,心中默默祈祷, 希望奇迹出现。没想到我的祁祷应验了。一艘舰艇突然出现,上面的人和邓老师说了些什么,大家的眼光全部移向我。我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已被人拉上了舰艇。我一下慌了,回头望陈师姐和邓老师:“我等下怎么找你们哪?”邓老师笑道:“放心去吧,等下舰艇会送你回来的。”
上了舰艇才发现上面全是海军,其中一个年轻战士叫我坐,我浑身湿淋淋的不好意思坐下,便问他有没有干毛巾,他老实地说没有就不知如何是好,还是他的上司过来对我说坐下没关系。我一坐下就累得不想动了,糊里糊涂竟睡着了。隐约中听到有人在责备什么人,说干什么让我睡着,接着就有人叫醒我了。我睁开眼睛,看见舰艇已在一艘庞大的兵舰旁停下,眼前站着一个文职人员,失乎有点不耐烦地催我跟他上兵舰。
上了兵舰后,七拐八湾地跑上跑下,最后来到一间光线很亮的大厅,里面很多人围着一个穿灰色海军制服的中年男子, 还有几个报社记者也在人群中。那个起先对我不耐烦的文书这时脸上堆满笑容,毕恭毕敬地对那中年男子说:“首长,就是她。” 那位首长倒挺和气,亲切地邀我坐在他对面的沙发椅子上。我看着雪白的沙发布罩略有迟疑,怕弄湿那一尘不染的沙发套。首长看出了我的犹豫,说:“没关系,坐,坐。”他先是问我些诸如几岁和在什么学校读书之类的基本问题,接着问我渡江时在想些什么, 我说我想睡觉,引来一阵哄堂大笑。首长也笑。那位文书刚想训斥我怎么心中不想着毛主席的教导,首长制止了他。首长接着说:“小鬼肚子饿了吧”,便吩咐警卫员给我拿来好几个精白花卷。要放在平时,看见这些松软可爱的花卷,一定会令我胃口大开,可那时一闻到那葱香味,不知怎么却打起恶心来。我摆摆手说不要,首长还以为我不好意思接受,亲手拿起一个给我,我也顾不得太多了,一心想着不要呕吐出来,便加重语气说我真的不要,这回所有人包括首长在内都有些吃惊,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在这物资缺乏样样限量供应的年代,居然会有小孩子拒绝到了嘴边的美食。首长挥挥手让人拿走了花卷,没有了那葱味,我的神智也跟着清醒过来,急忙向首长致歉,首长笑了:“小鬼还会客气。” 接着首长叫人把我送回舰艇。我向首长道谢后便返回送我来的舰艇上。
离开这些重要人物后,我一身轻松,再说坐了好几分钟,得到一种很及时的休息,再见到舰上的海军士兵时,我象见到老朋友那般,在与他们闲聊后我才知道接见我的首长是上海市委的徐景贤。几年后徐作为“四人帮”的干将被打倒,那是后话。
当舰艇将我送回渡江纵队时,大家鼓掌欢迎我回归,我很难为情,我又没做什么,不值得获得这样的荣誉。重新回到江中不久,我发现眼前已出现了绿色的岸线,顿时信心大增,感觉胜利在望。陈师姐和周师兄仍然不时轮流“驼”我。绿色的岸线越来越宽,游了四小时后已能看见岸上风景。突然,江面上波涛汹涌,风势增强,浪峰越来越高,越来越猛。江面上舰艇越来越多,速度也越来越快。少顷一艘舰艇开到我们纵队旁,电喇叭里传来让我们全体上船的命令。大家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发生什么事。看看邓老师,他也一脸茫然。
很快我们上了舰艇,再转去一艘巨大的摆渡船。到了摆渡船上才发现上面已站满了人,都是从水里上来的。问了才知道原来是江上出现逆流,再呆在江里会有危险,传说已经卷走了一个人。这时摆渡船上的杨声器里传来播音员的声音,报告说我们已经游了一万五千米,船只要再开三千米就可以到岸。
下船时已是中午,岸上人山人海,附近的工厂停工,农民也不出工,还有各个学校的代表,都来看我们了。我们一上岸,四处都是掌声和欢呼声,那情形有点类式现在的摇滚乐歌手入场演出时。路两旁的人都指着我大声说:“看,看,这么小的人也游长江。”大家站好队,在烈日下听各界领导轮流讲话,等他们讲完,我们的泳装全干了,好象没碰过水一样。
领导一宣布解散,管伙食的大队人马开进来。大家席地而坐吃午饭。那天午餐很丰富,有红烧大排骨,红烧鸡蛋,毛豆炒雪里红,主食有煨面,馒头,还有饭。姐姐渡完长江后胃口大开,说大排骨的味道从来没这么好过,不光把这些菜一扫而空,还吃了八两饭。真让人不敢相信看上去文雅美丽的她居然这么能吃。我一闻那饭菜的味道又想吐了,急忙离开队伍跑到一棵树下。过一会,陈师姐拿着属于我的那份食物来找我,劝我好歹要吃点东西。那阵我的恶心程度有所缓解,看了老半天,吃了几口煨面和毛豆炒雪里红。不料,另一个不知情的师姐周邦艳这时走到我们身边,她有一个红烧蛋吃不下,又舍不得扔掉,问陈师姐要不要,陈师姐说她已经很饱了,周师姐不由分说将她的那个红烧蛋朝我盘子里一放说:“那你吃吧。” 霎那间,我恶心得连胃都要翻出来了。
第二天的报纸上连篇累牍地报道这次渡江活动。就连关在五七干校劳动的爸爸也读到了这消息。当他读到今年渡江者中最年轻的才九岁时,他一下就猜到是我。他几年后对我说,要是当时他在家的话,他是不肯放我去游长江的,因为怕危险。爸爸有时还责怪妈妈为什么让我们去做这种游长江之类的危险事。我心里则暗自庆幸,还好妈妈胆大,让我去游长江。
回到学校后,我一夜间成了小名人,出门总有人对我指指点点,让做惯师兄师姐们“跟屁虫”的我很不习惯。接着,《红小兵刊》的记者又来采访我,姐姐陪我一起,记者问了我一大堆问题,我不会说套话, 都如实回答了,他一脸为难,对姐姐说:“这小孩挺皮的,很难写。”我已经坐不住了,不停地问是否可以让我走了。姐姐对他说:“让她走吧,我们来讨论这篇文章。”后来姐姐起草了文稿,那记者再改动一下,就成了发表的这篇(见图)。
(六)泳缘永远
我一到十岁,我们整个学区面临地段大调动,我被调往离家近的立新小学就读。离开长三小学,意味着离开游泳队,心里万分不舍,却万般无奈。换校的决定是区教育局作出的,谁也没法逆转。我伤心地离开了长三小学和我心爱的游泳队。
邓老师对我们几个离校的队员很照顾,设法将我们推荐进卢湾区的少年体育队。一开始我还很高兴,一是认为自己已经晋级,二是和我同往的还有包括陈师姐在内的其他长三小学的人,三是我们将每天在卢湾区工人体育馆的室内温水游泳池训练,不必再吃大冷天的苦了。
在区少体游了一年左右,陈师姐这一年级的人都毕业了,只剩下我和另一个同学,顿时感到孤独。区少体按年龄分组,我被分在最年幼的一组内,主管我们组的朱指导人挺和气,也比邓老师健谈,可我总觉得他缺了点什么,我好象从来就不在乎朱指导对我如何评价,不象邓老师朝我瞟一眼,我就马上会乖乖地训练。不久爸爸从五七干校回到上海,他劝我退出区少体,我二话没说就中断了曾经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游泳活动,而且也没觉得有什么失落感。
我常会回过头去想想,为什么我离开长三小学游泳队时这么伤心,而离开区少体却如此轻而易举。到我长大后我才意识到,区少体的朱指导所缺乏的是邓老师的严厉与慈祥并存的特点。在邓老师那冷竣严厉的外壳下,是充满了关爱的内涵,正是这种特点激励了许许多多毫不起眼的孩子们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潜能,在冬泳队里历炼出的吃苦耐劳精神成就了他们日后的性格,催发他们成材。与其说我与游泳有缘,还不如说是我与邓老师有缘。与其说我喜欢游泳,倒不如说我喜欢邓老师创造的游泳队文化,那是一种惺惺相惜,没有勾心斗角,没有自私势利的文化,游泳队那种包容力和凝聚力是与邓老师高尚的人品息息相关的,在那瓦釜其鸣的喧嚣年代,长三小学游泳队不失为一片令人想往和令人留恋的净土。
谢谢邓老师给我们灰暗的童年带来一片光亮,谢谢上帝让邓老师出现在我生命的旅途中。自我的泳缘一文发表后,从师兄师姐处得知了一些邓老师的近况。老师身患顽疾,仍以坚强的毅力与病魔搏斗。牛娃娃祈祷上苍,保佑老师战胜疾病。牛娃娃也谢谢姐姐和其他师兄师姐们扶持我走完这段难忘的旅程。我的泳缘会伴随我的记忆直到永远。© H. L. Glennie
相关文章:
咏缘(三)和(四)
泳缘(五)和(六)
当年游长江后发表的文章(不许笑噶)
牛娃娃谈与泳缘一文有关的事
熬过严冬,迎来了春暖花开时节,游泳训练变得越来越容易,大家心情都很愉快,连不苟言笑的邓老师也不时会说几句笑话。五月一过,游泳队又象往常一样门庭若市。出乎我的意料,经过一冬的训练,我的游泳术无论在速度还是在耐力上都远在其他同龄学生之上。平时看惯了师兄师姐们领先,现在轮到自己游第一反而不习惯了,有点迷失方向的感觉。正好邓老师开始在务色7月16日为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四周年代表我校横渡长江的人选,我立刻向邓老师要求参加,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六月一到,紧张的训练开始。邓老师又做回了铁面包青天。训练强度逐步升级,从每天在水中一小时,加至两小时,三小时。。。最多时高达五小时。一进入七月,我们开始集训,晚上住校,白天停课。与六月有所不同的是七月里的训练不允许我们停顿,也就是说一下水后我们要连续在泳池内兜圈,游四到五小时,途中不得靠岸或离池,许多同学都是因过不了这一关而被淘汰。那时我每天都是这样的训练强度,有时累得真想打退堂鼓。记得有一次游到第五小时的时候,我在水中睡着了,手脚还在机械式地游动,人则偏离队伍往中间倾斜,后面的师兄狠狠地往我背上推了一下把我叫醒,再继续游。记得当时唯一可以缓口气的动作是深深呼口气,高举双臂,将自己整个人摆直往水底下沉,让后面的人游到我前面去,然后再慢慢浮出水面继续游,这样累计起来可以少游两圈, 省点力。当然这套把戏不能常用,邓老师都看在眼里,我不敢怠慢,到了这个地步再被抄魷鱼,岂不是全功尽弃, 千万不能以小失大。那时候对我来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让我好好睡一觉。
终于迎到了横渡长江的那一天, 我的心既激动又不安。我们在吴淞口至高桥段内渡江,全程约一万八千米, 那天烈日当空,江面上却挂着七级大风。全上海市参加渡江的有几万人,工人,学生,解放军都有代表。因风力大,我们还在江边等了些时辰,其间有各界领导就着扬声器对大家训话,最后全体呼口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随即入水出发。
第一次在长江里遨游,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江上风高浪急,顺风时无须费力就可以前进好几尺,逆风时当然游起来很吃力,可比起游泳池里兜五小时圈子,要有趣得多。白色的浪花有一尺高,打在脸上有点呛人,可挺刺激,正好藉此机会大叫一声过把瘾。海军在江面上出动了大批舰艇以防不测。舰艇过后总会在我们身侧掀起一阵高高的波澜,这时人群中有人会喊:“来了,来了,准备好”。我们便迎浪跃向浪尖,随浪一起下沉,一左一右,一高一低,人人都喜欢与浪共舞,盼着舰艇再次出现。我们的纵队是四人一排,我的身旁左右前后都有师兄师姐们照顾。每隔十分钟,与我们一起渡江的邓老师就会高声喊:“报数”,前面的人回头报上自己的号,依次报到最后一个时,邓老师会核查总人数,确保没人落伍。
游了两小时左右,地平线在我们身后消失,眼前除了渡江者和来来去去的舰艇外就是一望无际的长江了。初入江时的新鲜感到这时已经消失,人也开始感到累了,初时大声喧闹的纵队变得鸦雀无声,耳旁涛声依旧,夹伴着远处江面上舰艇发出的马达声,水面上飘来一阵阵舰艇过后留下的柴油味。不知又过了多久,邓老师叫陈钧芳师姐和周成跃师兄轮流“驼”我一阵。所谓“驼”就是我将双手搭在前面人的双肩上,这样我就不必用手臂的力气了。两人“驼”我好一阵,一定累得够呛,我很不好意思,心里盼着早点见到对岸的地平线,可惜越盼就越是对岸遥遥无尽期。
我闭上眼睛游了好一阵,心中默默祈祷, 希望奇迹出现。没想到我的祁祷应验了。一艘舰艇突然出现,上面的人和邓老师说了些什么,大家的眼光全部移向我。我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已被人拉上了舰艇。我一下慌了,回头望陈师姐和邓老师:“我等下怎么找你们哪?”邓老师笑道:“放心去吧,等下舰艇会送你回来的。”
上了舰艇才发现上面全是海军,其中一个年轻战士叫我坐,我浑身湿淋淋的不好意思坐下,便问他有没有干毛巾,他老实地说没有就不知如何是好,还是他的上司过来对我说坐下没关系。我一坐下就累得不想动了,糊里糊涂竟睡着了。隐约中听到有人在责备什么人,说干什么让我睡着,接着就有人叫醒我了。我睁开眼睛,看见舰艇已在一艘庞大的兵舰旁停下,眼前站着一个文职人员,失乎有点不耐烦地催我跟他上兵舰。
上了兵舰后,七拐八湾地跑上跑下,最后来到一间光线很亮的大厅,里面很多人围着一个穿灰色海军制服的中年男子, 还有几个报社记者也在人群中。那个起先对我不耐烦的文书这时脸上堆满笑容,毕恭毕敬地对那中年男子说:“首长,就是她。” 那位首长倒挺和气,亲切地邀我坐在他对面的沙发椅子上。我看着雪白的沙发布罩略有迟疑,怕弄湿那一尘不染的沙发套。首长看出了我的犹豫,说:“没关系,坐,坐。”他先是问我些诸如几岁和在什么学校读书之类的基本问题,接着问我渡江时在想些什么, 我说我想睡觉,引来一阵哄堂大笑。首长也笑。那位文书刚想训斥我怎么心中不想着毛主席的教导,首长制止了他。首长接着说:“小鬼肚子饿了吧”,便吩咐警卫员给我拿来好几个精白花卷。要放在平时,看见这些松软可爱的花卷,一定会令我胃口大开,可那时一闻到那葱香味,不知怎么却打起恶心来。我摆摆手说不要,首长还以为我不好意思接受,亲手拿起一个给我,我也顾不得太多了,一心想着不要呕吐出来,便加重语气说我真的不要,这回所有人包括首长在内都有些吃惊,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在这物资缺乏样样限量供应的年代,居然会有小孩子拒绝到了嘴边的美食。首长挥挥手让人拿走了花卷,没有了那葱味,我的神智也跟着清醒过来,急忙向首长致歉,首长笑了:“小鬼还会客气。” 接着首长叫人把我送回舰艇。我向首长道谢后便返回送我来的舰艇上。
离开这些重要人物后,我一身轻松,再说坐了好几分钟,得到一种很及时的休息,再见到舰上的海军士兵时,我象见到老朋友那般,在与他们闲聊后我才知道接见我的首长是上海市委的徐景贤。几年后徐作为“四人帮”的干将被打倒,那是后话。
当舰艇将我送回渡江纵队时,大家鼓掌欢迎我回归,我很难为情,我又没做什么,不值得获得这样的荣誉。重新回到江中不久,我发现眼前已出现了绿色的岸线,顿时信心大增,感觉胜利在望。陈师姐和周师兄仍然不时轮流“驼”我。绿色的岸线越来越宽,游了四小时后已能看见岸上风景。突然,江面上波涛汹涌,风势增强,浪峰越来越高,越来越猛。江面上舰艇越来越多,速度也越来越快。少顷一艘舰艇开到我们纵队旁,电喇叭里传来让我们全体上船的命令。大家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发生什么事。看看邓老师,他也一脸茫然。
很快我们上了舰艇,再转去一艘巨大的摆渡船。到了摆渡船上才发现上面已站满了人,都是从水里上来的。问了才知道原来是江上出现逆流,再呆在江里会有危险,传说已经卷走了一个人。这时摆渡船上的杨声器里传来播音员的声音,报告说我们已经游了一万五千米,船只要再开三千米就可以到岸。
下船时已是中午,岸上人山人海,附近的工厂停工,农民也不出工,还有各个学校的代表,都来看我们了。我们一上岸,四处都是掌声和欢呼声,那情形有点类式现在的摇滚乐歌手入场演出时。路两旁的人都指着我大声说:“看,看,这么小的人也游长江。”大家站好队,在烈日下听各界领导轮流讲话,等他们讲完,我们的泳装全干了,好象没碰过水一样。
领导一宣布解散,管伙食的大队人马开进来。大家席地而坐吃午饭。那天午餐很丰富,有红烧大排骨,红烧鸡蛋,毛豆炒雪里红,主食有煨面,馒头,还有饭。姐姐渡完长江后胃口大开,说大排骨的味道从来没这么好过,不光把这些菜一扫而空,还吃了八两饭。真让人不敢相信看上去文雅美丽的她居然这么能吃。我一闻那饭菜的味道又想吐了,急忙离开队伍跑到一棵树下。过一会,陈师姐拿着属于我的那份食物来找我,劝我好歹要吃点东西。那阵我的恶心程度有所缓解,看了老半天,吃了几口煨面和毛豆炒雪里红。不料,另一个不知情的师姐周邦艳这时走到我们身边,她有一个红烧蛋吃不下,又舍不得扔掉,问陈师姐要不要,陈师姐说她已经很饱了,周师姐不由分说将她的那个红烧蛋朝我盘子里一放说:“那你吃吧。” 霎那间,我恶心得连胃都要翻出来了。
第二天的报纸上连篇累牍地报道这次渡江活动。就连关在五七干校劳动的爸爸也读到了这消息。当他读到今年渡江者中最年轻的才九岁时,他一下就猜到是我。他几年后对我说,要是当时他在家的话,他是不肯放我去游长江的,因为怕危险。爸爸有时还责怪妈妈为什么让我们去做这种游长江之类的危险事。我心里则暗自庆幸,还好妈妈胆大,让我去游长江。
回到学校后,我一夜间成了小名人,出门总有人对我指指点点,让做惯师兄师姐们“跟屁虫”的我很不习惯。接着,《红小兵刊》的记者又来采访我,姐姐陪我一起,记者问了我一大堆问题,我不会说套话, 都如实回答了,他一脸为难,对姐姐说:“这小孩挺皮的,很难写。”我已经坐不住了,不停地问是否可以让我走了。姐姐对他说:“让她走吧,我们来讨论这篇文章。”后来姐姐起草了文稿,那记者再改动一下,就成了发表的这篇(见图)。
(六)泳缘永远
我一到十岁,我们整个学区面临地段大调动,我被调往离家近的立新小学就读。离开长三小学,意味着离开游泳队,心里万分不舍,却万般无奈。换校的决定是区教育局作出的,谁也没法逆转。我伤心地离开了长三小学和我心爱的游泳队。
邓老师对我们几个离校的队员很照顾,设法将我们推荐进卢湾区的少年体育队。一开始我还很高兴,一是认为自己已经晋级,二是和我同往的还有包括陈师姐在内的其他长三小学的人,三是我们将每天在卢湾区工人体育馆的室内温水游泳池训练,不必再吃大冷天的苦了。
在区少体游了一年左右,陈师姐这一年级的人都毕业了,只剩下我和另一个同学,顿时感到孤独。区少体按年龄分组,我被分在最年幼的一组内,主管我们组的朱指导人挺和气,也比邓老师健谈,可我总觉得他缺了点什么,我好象从来就不在乎朱指导对我如何评价,不象邓老师朝我瞟一眼,我就马上会乖乖地训练。不久爸爸从五七干校回到上海,他劝我退出区少体,我二话没说就中断了曾经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游泳活动,而且也没觉得有什么失落感。
我常会回过头去想想,为什么我离开长三小学游泳队时这么伤心,而离开区少体却如此轻而易举。到我长大后我才意识到,区少体的朱指导所缺乏的是邓老师的严厉与慈祥并存的特点。在邓老师那冷竣严厉的外壳下,是充满了关爱的内涵,正是这种特点激励了许许多多毫不起眼的孩子们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潜能,在冬泳队里历炼出的吃苦耐劳精神成就了他们日后的性格,催发他们成材。与其说我与游泳有缘,还不如说是我与邓老师有缘。与其说我喜欢游泳,倒不如说我喜欢邓老师创造的游泳队文化,那是一种惺惺相惜,没有勾心斗角,没有自私势利的文化,游泳队那种包容力和凝聚力是与邓老师高尚的人品息息相关的,在那瓦釜其鸣的喧嚣年代,长三小学游泳队不失为一片令人想往和令人留恋的净土。
谢谢邓老师给我们灰暗的童年带来一片光亮,谢谢上帝让邓老师出现在我生命的旅途中。自我的泳缘一文发表后,从师兄师姐处得知了一些邓老师的近况。老师身患顽疾,仍以坚强的毅力与病魔搏斗。牛娃娃祈祷上苍,保佑老师战胜疾病。牛娃娃也谢谢姐姐和其他师兄师姐们扶持我走完这段难忘的旅程。我的泳缘会伴随我的记忆直到永远。© H. L. Glennie
相关文章:
咏缘(三)和(四)
泳缘(五)和(六)
当年游长江后发表的文章(不许笑噶)
牛娃娃谈与泳缘一文有关的事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