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缘(三)和(四)

(三)泳池剧场

我们每天除了游泳训练外,还定期举行游泳比赛,邀请家长来观看。比赛那天总是人头挤挤,看台上坐满了家长和亲朋好友。有一次我妈请了事假(事假要扣工资,对不喜欢花钱的老妈来说这回是大“出血”)特地来看我们比赛,没想到人多得我找也找不着她,散场后我们又在人群中互相找对方,失之交臂,我很失望,本来说好带妈妈参观一下上海跳水池的。妈倒依然很高兴,回家后买了一包价钱蛮贵的蛋卷给我们吃,还说我表演的农民老妈妈挺不错。

农民老妈妈是我在赛前表演剧目中扮演的角色。每次正式比赛前,我们都有自编自演的节目,第一个节目总是所有演员穿剧装在池边亮相,朗诵赞扬毛主席伟大英明的儿歌,这其中有工人,农民,解放军,红小兵学生,其余跑龙套的都是革命群众。朗诵完毕,大家退去套在泳装外的剧装,一同跳入池中,其中一个师兄会高举毛主席像,其余的人则面对“宝像”排成“忠”字形,过一会儿再转排成心形,以表示我们热爱毛主席。“忠字舞”过后就是小戏, 相当于现在的小品。我身材瘦小,皮肤因整天在露天游泳晒太阳而变得黝黑,穿上臃肿过大的棉袄,有点象上海人说的“小瘪三”,再用一块大毛巾往头上一扎(象电影 <地道战>里的乡亲们那种扎法),自然“农民老妈妈” 这角色非我莫属了。

泳池剧目内容剧情都与游泳有关。比如,一个“小孩子”不慎掉入水中,挣扎扑腾几下,眼看生命危在旦夕,说时迟那时快,一个“解放军叔叔”退下军装,奋不顾身一头扎进水中将“孩子”救出来。这时闻讯赶来的“革命群众”都齐声夸“解放军叔叔”是人民的好战士,“叔叔”则说这是他应该做的。再如,“农民老妈妈” 因病要过“河”求医,正好桥断在维修,“赤脚医生”就举着医药箱奋力游过“河”去救死扶伤。"农民老妈妈” 遇救后就感谢毛主席派来了这么好的“赤脚医生”。

我人小,做这类让人救的角色正合适,虽说容易,可毕竟太容易了,没人把我当回事。当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的“农民老妈妈”比起跑龙套的“广大革命群众”要强多了。令人称羡的角色大多是高难度的,比如,国民党从台湾派来一个“潜水特务”,红小兵发现后,就四面包抄,潜入水中,将“特务” 捕获。这其中演“特务” 的大师兄难度很高,不光要潜水游50米,还要在水下跟红小兵们搏斗一番,最后被擒获时还要做出一副吃水的狼狈相。所以每次“特务” 上岸做出举手投降状,全场都会掌声如雷,那可是发自内心的。那个潜水的大师兄后来听说进了国家队。

论难度和精彩度,令人印象最深的要数那扮演“刘少奇”的师兄了。剧情是“刘少奇做了反对毛主席的事”,觉悟性特强的红小兵们一眼就看穿了他的“阴谋诡计”, 大家一致行动,高呼“打倒刘少奇”的口号,一边上去扭住他的双手,刚要将他的头往下按,让他“坐飞机”, 不料“负隅顽抗的刘少奇”用力挣脱了小将们,一头往水里扎去。看台上的观众纷纷大叫:“抓住他”。泳池内一场“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 正在激烈进行。“刘少奇”一开始用自由泳“逃”,小将们有的游自由泳,有的游蝶泳,有的游蛙泳,紧追不舍。“刘少奇”见势不妙,来个金蝉脱壳,往水底一钻,潜泳了。小将们也潜泳,将“刘少奇”从水底揪上来。这时“刘少奇”带着仰泳的姿态, 有气无力地“苟延喘息”。观众们此时大声叫好,全体鼓掌,庆贺红小兵们的胜利。不料,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红小兵们一不留神,“狡猾的刘少奇”居然一个鱼跃,翻身改游自由泳,快速游到岸边,迅速上了岸。观众们先是楞了一下,这一招显然有点出乎他们意外,不过他们很快反应过来,停止鼓掌,齐声大叫:“哎呀,不能让这家伙跑了,抓住他”。红小兵们纷纷上岸围追堵截,“穷途末路的刘少奇” 最终无路可逃,冲上五米高的跳台,象跳水大王田亮一般, 以一个优美姿式,窜入水中,池中溅起一团小小的水花。这时观众台上响起一片掌声,大家纷纷为他的跳水姿势叫好,显然忘记这师兄演的是“刘少奇”。几经折腾,最后的结局当然是小将们将“刘少奇”抓获归案。红小兵们在剧终时表示要牢记毛主席说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以“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那大师兄后来因演此剧得了个叫“刘少奇” 的绰号,他的真名叫什么我反倒记不得了。

至于真正的游泳比赛倒不怎么精彩了,那时崇尚毛主席说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冠军和殿后的尾巴都是同等待遇。我因年龄最小,身体和脚板也最小,队里殿后的“尾巴”功能全让我给囊括了。好在那时候人的竞争性不象现在这样强,我时常会在比赛完毕最后一个上岸时,听见观台前排的大人们说:“看,这么小的人也在游。” 大家还会非常善良地给我几声安慰的掌声。

(四)摸拟长征

邓老师不光会训练大家吃苦耐劳,他也很注重让我们玩得开心。他自己年轻力盛,很会搞活动,他设计出来的节目总是别出心材,令人回味无穷。玩得最开心的一次是红军长征的游戏。我们整个游泳队分成四组,每组10人左右。四个小组代表了红军的四个方面军,我和姐姐在二组,也就是“红二方面军。”每组设有一个组长,一个政委和一个联络员。我们组的组长是陈钧芳师姐, 她当时是长三小学红小兵团的团长,后来成了我和姐姐的好朋友,政委是孙静霞,联络员是周成跃。

四路人马先在长三小学集中,然后兵分四路出发。游戏的最终目标是看哪队最先抵达目的地。当然目的地在哪谁也不知道,只知道走到第三个街口时,大家要四处找一张指引路线的字条。字条有可能是刻在树上的一个标记(那年头我们的环保意识还不强),也可能是由一个穿着古怪的人传递的字条。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下一步如何进行的指令。这一路上我们会有四个这样的关口,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关口出问题,都会延误我们抵达目的地的时机。出现问题的概率是相当高的。首先我们有可能找不到任何线索。其次,就算我们找到穿着古怪的人,这人有可能是“党”派来指引方向的,也有可能是“叛徒”。再者,联络员是用来打前锋的,他会用暗号与那人接头,组里所有与外界的接头暗号只有联络员和政委知道。要是万一联络员给“敌人”逮捕,组长就要认命一个新联络员,然后政委会给新联络员事先规定好的第二套暗号。一切就要重起炉灶。联络员是否机智,是否有能力辨别“叛徒”,就至关重要。组长手里握有四封信,她事先已经受过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可以拆信的指令,我只记得要是到了中午12点钟,大家黔驴计穷仍无进展的话,就直接拆第四封信, 信上有“党中央”最高层的联络渠道。

这个游戏显示出邓老师惊人的创造力和幕后组织能力。所有职能人员从组长到政委都只知道自己的“份内事”,别人手上掌握的信息他们都不能过问。至于写字条,扮“党代表”和“叛徒”的人都是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们。此外,邓老师本人还领着一队“知情人”和已遭“被捕”的联络员,在各组途经之地暗中跟踪各队,互通消息,以防队伍迷路与大家失去联系。

我们第二组沿着长乐路出发,左转至成都南路,经过巨鹿路,来到延安中路,根据指令,这里是寻找字条的时候。延安路上车来人往,好不热闹,每个人都往四周张望,运气不错,没多久,联络员发现一个头戴大草帽颈上扎着一条粉红毛巾的人,那时候没人这么穿着打扮。果然这是我们要找的人。联络员上去和那人依里哇啦一通暗语后拿到了字条,这时我才发现这个戴大草帽的是个大姐姐。字条上的指令不难破译,好象是让我们先往南再往东,最后要我们注意不要让“特务”跟踪,要是发现可疑人物就设法甩掉他/她,要是甩不掉,就拆四封信中的某一封听侯新的指令。大家出师顺利,情绪高昂,健步如飞,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目的地的小组。

接下来的一路上还算顺利,下一站的字条也被我们在一个邮政筒下发现,只是在永嘉路附近,似乎有两个由毕业师兄扮的“特务”在跟踪我们。组长当机力断,将我们拆成几小组,分散走,再派两个男生去将“特务”引开。接着我们陆陆续续都到达衡山路衡山饭店附近,这里又是我们的关口。找了半天,没看见任何穿着古怪的人,附近找遍了也没见任何字条。这时两位男生将“特务”引开后也回队了。组长看看手腕上向她妈妈借来的手表,那时是上午10:20。正在琢磨如何行动之际,一个骑自行车的大男孩在我们旁边停下来,他与组长和政委说了些什么就上车走了。组长告诉我们情况有变,这人是“上头”派来的,让我们拆第四封信。大家一片欢腾,这意味着终点快到了。

大家伸长脖子争相看那拆开的信,组长看信后一脸失望,原来信很简单,告诉我们去长风公园门口找一位身穿绿上衣的女同志,下一步如何要听从她的指令。信里没交待女同志的其他特征,只说到公园门口后我们自然会知道要找的人。大家一下子象泄了气的皮球:长风公园门口那么多人,再说那时的男男女女都爱穿绿军装,要在遍地都是绿军装的女人堆里找这么一个绿衣女士,无疑是海底捞针。这简直是没完没了,这下第一名是没指望了。再说大家也走累了,便一路无精打彩地往长风公园走去。

这途中,又有骑自行车的人给我们送来一首加油诗,诗中意思说我们组成绩不错,要我们再接再励。大家咬文嚼字地分析一番,得出了其他组比我们还要慢的结论。这下整组人象打了一针强心剂,个个振作起来,加快了步伐。

到达长风公园门口,组长看了看表,离12点钟还差5分。大家正在四处张望寻找绿衣女士,只听组长一声欢快的叫声:“吴姐姐,你怎么在这?”回头一看,这不是著名的吴洁宝师姐吗?大家一阵兴奋,对着吴姐姐问长问短,把要找绿衣女士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直到吴姐姐问了一句:“你们都跑来这干嘛?” 大家这才意识到忘了正经事,吓了一跳,正要开始搜寻,我姐姐突然兴奋地大叫:“就是你,穿绿衣服的。”大家顺着姐姐的眼神望去,这不吴姐姐穿的就是墨绿色衣服嘛。组长还有点不相信我们的好运,问吴姐姐:“真的是你吗?”吴姐姐笑着握住组长的手, 说了一句事先规定好的暗号:“欢迎你们到达延安革命根据地”。这句暗号意味着我们已经抵达目的地。大家兴奋得欢呼雀跃,不能自己。接下来还有更好的消息:我们是第一个到达目的地的小组。

过了十分钟,邓老师的人马也到了,他向吴姐姐表示感谢后再祝贺我们夺魁。十五分钟后,第一组和第四组也到了。第三组殿后,他们是在一个小时后到的,他们途中迷路,往虹口公园方向走,兜了一大堆冤枉路。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家一起吃午饭,去长风公园内渡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 H. L. Glennie


相关文章:


咏缘(三)和(四)
泳缘(五)和(六)
当年游长江后发表的文章(不许笑噶)
牛娃娃谈与泳缘一文有关的事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漫步记忆径,重逢浦江滨(一): 台前幕后还乡团

怀念邓鹏里老师(2014年1月4日更新)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