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缘(一)和(二)
我从小体弱多病,对体育活动绝对不感兴趣,与游泳结缘,纯属歪打正着。我8岁时,爸爸给关进五七干校劳动,妈妈和我们姐妹也跟着打入另册,基本上没有什么朋友,出身好根子正的怕近墨者黑,不愿与我们来往,牛鬼蛇神一族我们又不敢问津,怕黑上加黑,说实话,那时差不多人人实惠个个势利,这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啦。
唯一的例外是学校的冬泳队。在那个年代,它就象万倾沙漠中的一点绿洲,虽然微小却倔强地散发着生命的新绿。冬泳队由我们的体育老师邓鹏里主持。邓老师不光是游泳高手,他还培养出好几位国家级的游泳选手,那时长乐路三小的游泳队也是上海市有名的。
(一) 入队吃苦
要是冬泳队按照正规的选拔标准,我这种臭水平根本就进不去。不过冬泳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苦得要命,不管天寒地冻还是狂风暴雨,邓老师铁面包青天一个,想偷懒怕苦找借口,没商量!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深知邓老师的脾气。夏天人满为患的游泳队一到九月就开始门庭冷落,大多数孩子都接二连三地鱼贯而出了。剩下的大约有40人左右,是铁了心要跟邓老师一起过冬的。当时我还没到9岁,虽说游泳水平惨不忍堵,但我是全队中年龄最小的,大概也是寻求多样化吧,邓老师看在年龄的份上居然准我入队。
冬泳队最吸引我的地方是队里没人歧视我,再说姐姐也是队员。邓老师为泳队的文化一早定了调,凡能坚持刻苦锻炼的都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工农兵学商也好,红与黑也好,穿上泳装下了泳池都一样。
我们那时每天都要去复兴中路上的上海跳水池游泳,下水的时间大约是半小时左右。下水前是全体集合听邓老师训话,每次都离不了“吃苦”二字,这差不多要占半小时。等到更衣完毕,大家再做一番摇头晃脑耸肩踢腿的体操,最后齐声背颂毛主席的语录:“下决心就不冷,不下决心就是20几度也是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然后陆续跳进冰冷刺骨的泳池。
说到吃苦,印象最深的是邓老师讲的一个名叫吴洁宝的师姐。吴师姐当时早已毕业。吴师姐在队里的时候很能吃苦,有一次她的脚跌伤了,还裹着纱布,但她坚持不肯放弃训练,用一个塑胶袋将受伤的脚扎紧了,就拖着胶袋冬泳。我当时听过算数,没怎么往心里去。不料,没多久,姐姐的脚指受伤了,医生将她的脚指甲抽掉上药,叫她要等指甲长好了才能入水。姐姐想起吴师姐的经历,偷偷地背着妈妈也将塑胶袋套在脚上下水游泳了。我是又敬佩又害怕,就是现在想起来还是汗毛直竖,那时我真想象《智取威虎山》里头少剑波说杨子荣“老杨,英雄啊!”那样对姐姐说一声:“姐姐,英雄啊!”想想自己胆小如鼠,不配用少剑波的口吻说话,这才没好意思说出来。事后邓老师也当众表扬了姐姐,不过她毕竟不是第一个吃大闸蟹的人,所以只能归入吴师姐“后继有人”之列。
(二)雪天破冰
邓老师其实长相英俊,只是他那张脸成天严肃得连风也吹不进去,所以当时我非但没觉得他好看,还挺怕他的,不敢正眼瞧他。想在这张脸面前偷懒,除非是吃了豹子胆。
有一个冬天下大雪,路上的雪结得足足有好几寸厚。路上已没有什么汽车,只有骑自行车赶着上班的人,不停地连人带车摔倒,爬起来继续骑。地上的积雪经过上班族自行车的倾轧已化成厚厚的冰。我们一步三倒好不容易跌跌撞撞赶到学校,邓老师通知我们立即动身去跳水池游泳。我一开始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可姐姐催我快点动身,我那时有点想哭,又不好意思, 再说就是哭了也没人同情我, 只好勉强跟着姐姐动身。
跌跌撞撞走了一小时多才到上海跳水池。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们已经在池里游开了。鹅毛大雪还在纷纷扬扬,池面上浮着一块块冰,不薄呐,有位师兄,好象名叫陈意平吧,他平时善长自由泳,那天因冰块太多改游蛙泳了。正在池边看得出神,只听身旁邓老师大吼一声:“还等什么,又不是请客吃饭。”我先是吓了一跳,接着意识到下面轮到我了。我和姐姐还有其他几位师姐缓缓走向更衣室。这时第一批下水的人已经上岸。
不进更衣室还好,进去之后才发现那天与往日大不相同。在平时, 没有暖气的更衣室里总是充满了女孩子们因冻得发抖而发出的“嘶嘶声”和牙齿不由自主碰撞时发出的声音,女孩子们更衣时总是又蹦又跳,藉此获取自身运动发出的热量。平时更衣室外满是说笑声,大家游泳完毕穿得暖暖的聚在一起,手捧一杯滚烫的姜茶,先冷后热,其乐融融。
那天更衣室外面的气氛不象往常, 很古怪,首先更衣室外一个人也没有,只有那缸滚烫的姜茶桶,满满的好象无人问津的样子。跨入更衣室,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里面哭声惊天动地, 此起彼伏,在空荡荡的淋浴间里发出一阵阵回响,好象是进了龙华火葬场一般,平时那些一贯坚强不屈的大师姐们这时个个呼天抢地地大哭大叫,这种哭声带着一种绝望,与其说是伤心倒不如说是害怕。女孩子的手脚都冻得不能动弹,唯一能动的就是喉咙了,没人蹦跳,个个都是呆站着哭。邓老师事先已经安排了几个中年妇女来帮大家扭纽扣,没料到大家根本就没法自己穿衣服,这几个阿姨忙得七手八脚还是供不应求,她们怕大家冻出病来,只好先帮所有的人穿好内衣,再轮流按序帮着穿毛衣。不久,下过水的人不断涌来,阿姨们没时间帮人穿毛衣了,就叫大家先抱成一团再说。这情形就是叫超现实主义学派的大师萨尔瓦多-达里来描绘,也未必刻画得妥贴。
我和姐姐开始退衣换泳装,心里七上八下,我们本来想先帮师姐们穿好衣服后再换装的,可邓老师接到泳池的通知说要关场,下午还有更多降雪,让我们快点下水快点结束, 他不停地在更衣室通往泳池的门口大声催我们入池。我一穿上泳装才发现我的手指已经僵了,没法系带子。姐姐帮我系了一边的带子,系到另一边时,她的手指也僵了,叫阿姨们帮忙是没指望的了,她们连浑身是冰水的人都顾不及,当然没时间管我们这些干人。姐姐一咬牙,就往泳池跑去。我手里挨着那没系好的带子,觉得自己象腊月里等着被风干的鳗鱼,心里一酸,也跟着游完泳的师姐们嚎啕大哭起来。我的哭声惊动了一个阿姨,她还以为我已经下过水,一看我的泳装还是干的,就转去帮其他人了。
还没哭完一轮,姐姐和几个师姐游完泳哭着冲进来了。阿姨们连忙放下其他人,上前用干毛巾猛擦她们的身体。到这时,我是唯一没下水的人。邓老师这时自己已经游完泳,这阵子他在女更衣室入口处的门口往里边大声嚷嚷:“还有谁需要帮忙扭外衣扣子的请出来。”我这时半哭半嚷地冲着门口大声说:“我还没下水呐,没人帮我系泳装带子。”外边没有回音。我正想继续哭,只听邓老师说:“外面已经没人了,泳池也关门了,你就快换好衣服出来吧。”这下我更觉得冤枉,冻了老半天居然连破冰游泳的名声都捞不到,而且我是队里唯一的逃兵,我又嚎啕大哭起来,这回是气哭的。
到这时,阿姨们已经帮所有的湿人穿好了内衣,其中一个阿姨过来帮我穿衣,她见我哭得凶就说:“怎么这么小的人也冬泳”,她先抱抱我暖暖身,然后一股作气帮我把所有衣服都穿好,连纽扣也一起扭好。邓老师又在外头叫了:“姜汤已经备好,先出来喝了再扭纽扣。”我一出更衣室,邓老师已将姜汤递上来,从没见过邓老师这么和气过。我喝了两口,缓过神来,再擦擦手指,有点感觉了,便急忙冲进更衣室。姐姐这时已穿好棉衣,帮她扭了两个纽扣,手指又僵了,就干脆走出去捧了杯姜汤进来给她喝。她的手抖得厉害,根本握不住杯子,我手捧杯子她就着喝,过一会儿,她也缓过神来。这次经历虽苦,却为我们赢得很多骄傲。邓老师似乎也从此对我们这批人另眼相看,他在这之后一直对我们和蔼可亲,与以前那个铁面包公判若两人。©H. L. Glennie
相关文章:
咏缘(三)和(四)
泳缘(五)和(六)
当年游长江后发表的文章(不许笑噶)
牛娃娃谈与泳缘一文有关的事
唯一的例外是学校的冬泳队。在那个年代,它就象万倾沙漠中的一点绿洲,虽然微小却倔强地散发着生命的新绿。冬泳队由我们的体育老师邓鹏里主持。邓老师不光是游泳高手,他还培养出好几位国家级的游泳选手,那时长乐路三小的游泳队也是上海市有名的。
(一) 入队吃苦
要是冬泳队按照正规的选拔标准,我这种臭水平根本就进不去。不过冬泳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苦得要命,不管天寒地冻还是狂风暴雨,邓老师铁面包青天一个,想偷懒怕苦找借口,没商量!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深知邓老师的脾气。夏天人满为患的游泳队一到九月就开始门庭冷落,大多数孩子都接二连三地鱼贯而出了。剩下的大约有40人左右,是铁了心要跟邓老师一起过冬的。当时我还没到9岁,虽说游泳水平惨不忍堵,但我是全队中年龄最小的,大概也是寻求多样化吧,邓老师看在年龄的份上居然准我入队。
冬泳队最吸引我的地方是队里没人歧视我,再说姐姐也是队员。邓老师为泳队的文化一早定了调,凡能坚持刻苦锻炼的都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工农兵学商也好,红与黑也好,穿上泳装下了泳池都一样。
我们那时每天都要去复兴中路上的上海跳水池游泳,下水的时间大约是半小时左右。下水前是全体集合听邓老师训话,每次都离不了“吃苦”二字,这差不多要占半小时。等到更衣完毕,大家再做一番摇头晃脑耸肩踢腿的体操,最后齐声背颂毛主席的语录:“下决心就不冷,不下决心就是20几度也是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然后陆续跳进冰冷刺骨的泳池。
说到吃苦,印象最深的是邓老师讲的一个名叫吴洁宝的师姐。吴师姐当时早已毕业。吴师姐在队里的时候很能吃苦,有一次她的脚跌伤了,还裹着纱布,但她坚持不肯放弃训练,用一个塑胶袋将受伤的脚扎紧了,就拖着胶袋冬泳。我当时听过算数,没怎么往心里去。不料,没多久,姐姐的脚指受伤了,医生将她的脚指甲抽掉上药,叫她要等指甲长好了才能入水。姐姐想起吴师姐的经历,偷偷地背着妈妈也将塑胶袋套在脚上下水游泳了。我是又敬佩又害怕,就是现在想起来还是汗毛直竖,那时我真想象《智取威虎山》里头少剑波说杨子荣“老杨,英雄啊!”那样对姐姐说一声:“姐姐,英雄啊!”想想自己胆小如鼠,不配用少剑波的口吻说话,这才没好意思说出来。事后邓老师也当众表扬了姐姐,不过她毕竟不是第一个吃大闸蟹的人,所以只能归入吴师姐“后继有人”之列。
(二)雪天破冰
邓老师其实长相英俊,只是他那张脸成天严肃得连风也吹不进去,所以当时我非但没觉得他好看,还挺怕他的,不敢正眼瞧他。想在这张脸面前偷懒,除非是吃了豹子胆。
有一个冬天下大雪,路上的雪结得足足有好几寸厚。路上已没有什么汽车,只有骑自行车赶着上班的人,不停地连人带车摔倒,爬起来继续骑。地上的积雪经过上班族自行车的倾轧已化成厚厚的冰。我们一步三倒好不容易跌跌撞撞赶到学校,邓老师通知我们立即动身去跳水池游泳。我一开始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可姐姐催我快点动身,我那时有点想哭,又不好意思, 再说就是哭了也没人同情我, 只好勉强跟着姐姐动身。
跌跌撞撞走了一小时多才到上海跳水池。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们已经在池里游开了。鹅毛大雪还在纷纷扬扬,池面上浮着一块块冰,不薄呐,有位师兄,好象名叫陈意平吧,他平时善长自由泳,那天因冰块太多改游蛙泳了。正在池边看得出神,只听身旁邓老师大吼一声:“还等什么,又不是请客吃饭。”我先是吓了一跳,接着意识到下面轮到我了。我和姐姐还有其他几位师姐缓缓走向更衣室。这时第一批下水的人已经上岸。
不进更衣室还好,进去之后才发现那天与往日大不相同。在平时, 没有暖气的更衣室里总是充满了女孩子们因冻得发抖而发出的“嘶嘶声”和牙齿不由自主碰撞时发出的声音,女孩子们更衣时总是又蹦又跳,藉此获取自身运动发出的热量。平时更衣室外满是说笑声,大家游泳完毕穿得暖暖的聚在一起,手捧一杯滚烫的姜茶,先冷后热,其乐融融。
那天更衣室外面的气氛不象往常, 很古怪,首先更衣室外一个人也没有,只有那缸滚烫的姜茶桶,满满的好象无人问津的样子。跨入更衣室,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里面哭声惊天动地, 此起彼伏,在空荡荡的淋浴间里发出一阵阵回响,好象是进了龙华火葬场一般,平时那些一贯坚强不屈的大师姐们这时个个呼天抢地地大哭大叫,这种哭声带着一种绝望,与其说是伤心倒不如说是害怕。女孩子的手脚都冻得不能动弹,唯一能动的就是喉咙了,没人蹦跳,个个都是呆站着哭。邓老师事先已经安排了几个中年妇女来帮大家扭纽扣,没料到大家根本就没法自己穿衣服,这几个阿姨忙得七手八脚还是供不应求,她们怕大家冻出病来,只好先帮所有的人穿好内衣,再轮流按序帮着穿毛衣。不久,下过水的人不断涌来,阿姨们没时间帮人穿毛衣了,就叫大家先抱成一团再说。这情形就是叫超现实主义学派的大师萨尔瓦多-达里来描绘,也未必刻画得妥贴。
我和姐姐开始退衣换泳装,心里七上八下,我们本来想先帮师姐们穿好衣服后再换装的,可邓老师接到泳池的通知说要关场,下午还有更多降雪,让我们快点下水快点结束, 他不停地在更衣室通往泳池的门口大声催我们入池。我一穿上泳装才发现我的手指已经僵了,没法系带子。姐姐帮我系了一边的带子,系到另一边时,她的手指也僵了,叫阿姨们帮忙是没指望的了,她们连浑身是冰水的人都顾不及,当然没时间管我们这些干人。姐姐一咬牙,就往泳池跑去。我手里挨着那没系好的带子,觉得自己象腊月里等着被风干的鳗鱼,心里一酸,也跟着游完泳的师姐们嚎啕大哭起来。我的哭声惊动了一个阿姨,她还以为我已经下过水,一看我的泳装还是干的,就转去帮其他人了。
还没哭完一轮,姐姐和几个师姐游完泳哭着冲进来了。阿姨们连忙放下其他人,上前用干毛巾猛擦她们的身体。到这时,我是唯一没下水的人。邓老师这时自己已经游完泳,这阵子他在女更衣室入口处的门口往里边大声嚷嚷:“还有谁需要帮忙扭外衣扣子的请出来。”我这时半哭半嚷地冲着门口大声说:“我还没下水呐,没人帮我系泳装带子。”外边没有回音。我正想继续哭,只听邓老师说:“外面已经没人了,泳池也关门了,你就快换好衣服出来吧。”这下我更觉得冤枉,冻了老半天居然连破冰游泳的名声都捞不到,而且我是队里唯一的逃兵,我又嚎啕大哭起来,这回是气哭的。
到这时,阿姨们已经帮所有的湿人穿好了内衣,其中一个阿姨过来帮我穿衣,她见我哭得凶就说:“怎么这么小的人也冬泳”,她先抱抱我暖暖身,然后一股作气帮我把所有衣服都穿好,连纽扣也一起扭好。邓老师又在外头叫了:“姜汤已经备好,先出来喝了再扭纽扣。”我一出更衣室,邓老师已将姜汤递上来,从没见过邓老师这么和气过。我喝了两口,缓过神来,再擦擦手指,有点感觉了,便急忙冲进更衣室。姐姐这时已穿好棉衣,帮她扭了两个纽扣,手指又僵了,就干脆走出去捧了杯姜汤进来给她喝。她的手抖得厉害,根本握不住杯子,我手捧杯子她就着喝,过一会儿,她也缓过神来。这次经历虽苦,却为我们赢得很多骄傲。邓老师似乎也从此对我们这批人另眼相看,他在这之后一直对我们和蔼可亲,与以前那个铁面包公判若两人。©H. L. Glennie
相关文章:
咏缘(三)和(四)
泳缘(五)和(六)
当年游长江后发表的文章(不许笑噶)
牛娃娃谈与泳缘一文有关的事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