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记忆径,重逢浦江滨(六): 向明师生喜相会
10月28日一早,大家就被闹钟打醒,个个半张着一对熊猫眼在餐厅汇合用早餐,随即上车回向明中学,参加9:00开始的师生大欢聚。再次回到母校的大操场时,那里已是热闹非凡,同学们早早地就到了。大家一起上二楼来到接待室,在那里我见到很多还未见过面的同学,有四班的茹雅珍、徐志英、瞿今兰、邱蔚敏、张悦农、周骏杰、二班的王淑敏、华莺、邵琪、沈于田、沈宏武、陈星,还有为78届本次同学会作出特殊贡献的二班的张维萍,张同学在市教育局工作,是她从市教育局的档案里抽出了我们两个班级同学的名册,使我们大家有案可稽,名正言顺,谢谢张同学。
杨玮莉、张家艾和陈耀忙里偷闲地溜进一间空教室,三人排排坐,重尝做个好学生的滋味(见《2007上海之行》图三十五)。张家艾还摄下了贴在墙上的向明中学校规,且看:
1,佩戴校徽,准时到校--我们那时没校徽,迟到可是不敢。
2,尊师有礼,主动问好--我们那时没有这么明文规定,不过大家对此都默契执行。
3,安全骑车,不乱停靠--我们那时都是就近入学,无须骑车,坐11路(两脚徒步的意思)绝对不会乱停靠。
4,衣着大方,注意仪表--我们那时除牛娃娃之外所有同学都对此认真执行, 牛娃娃穿过“奇装异服”,让班主任叫去谈话后给换掉了,真是太不好意思啦。
5,集队迅速,认真早操--我们那时对此都很自觉,根本不需要大白话说到底,难怪人家80后(1980年后出生者)要笑我们这一后是“老实稳重”,意思是说咱们呆。
6,预备铃响,安静坐好--少年学子,生性好动,预备铃响后没有安静坐好的大有人在,什么年代都一样。哈、哈、哈……预备铃一响,小手放放好,小脚并并拢……这条校规挺牛的!
7,专心听讲,勤思多问--能做到此点的都是优等生,不管你是40后还是世纪后(2000年后出生的人),大家跨越年代共勉。
8,课间休息,莫要打闹--没这么严重吧?不就是打闹着玩吗?
9,不损公物,爱护花草--很好的提醒,也适用于任何时代的大人。
10,讲究卫生,不要乱抛--谢谢母校将此项列为校规,卫生文明观念从小就树立,尤其在公共场所,不要老是等谢丽娟副市长(90年代时上海女副市长,上镜头率蛮高的,不过都是和搞卫生有关)检查卫生了才临时抱佛脚清洁一通。
11,节约水电,饭菜莫倒--我们那时除了节约没有其他选择,饭菜还没多到可以倒掉的程度,这是新时代新情况新规矩,要得!
12,遵守制度,到时离校-- 哎呀,到时就要离校? 这不是跟咱曹俊过不去嘛?一放学就离校,他就没机会向意中人甩铃子(上海方言活学活用,意思类似抛绣球,因为绣球是女方抛给男方的,在此不能照搬用在老曹头上,就用甩铃子先凑合吧)了,好在我们当时没此校规,要不然我们哪有这么多的彩色回忆片断?
13,维护公德,乘车买票--说得好,社会公德,人人有责,从小就应该学会不贪小便宜以防吃大亏,对己对人都有利。尤其是象我这种不会开车的人,很多时候还得仰仗公交车,要是人人都不买票导致公交公司关门,这不把我牛娃娃害惨了嘛。毛主席说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款真理什么年代都管用。
14,谦让助人,爱幼敬老-好校规,宏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当年向雷锋叔叔学习时也具有同样的精神。
15,体谅父母,节俭勤劳--我们这代人堪称是执行这条校规的楷模,尽管那时候没有明文规定。学侄们,向你学叔学姨们学着点呵,看在你爹妈的份上,别再笑俺这一后呆啰。
16,做好作业,复习提高-对此有点纳闷,如今能考取向明中学的都是会读书的好学生,难道还有小混混不好好做作业的?校规里干吗要放进这多此一举的一条?
17,娱乐适度,按时睡觉-这条很有必要,和我们那时候不同,现在好玩的东西太多了,防止玩物丧志绝对必要。
18,不沾烟酒,洁身自好-哇,很有必要的一条,不过也令人担忧,一定有不少孩子抽烟吧?
19,破除迷信,科学思考-又纳闷起来,现在的小孩子也有迷信的?
20,一日常规,时时对照-好主意,要不然这校规就白定了。
谢谢张家艾有心,让大家领略现时校园生活的气氛。
过没多久老师们来了。除了风华正茂的俞老师外,还有当年的年级组长朱慧丽老师、二班的班主任王世俐老师、前校长我们的数学老师闻炘威老师、我们的英语老师年近九旬依然健在的徐洵老师、教我们女生的体育老师蒋洪生老师、向明中学校友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董宗诺老师。多年未见,老师们看上去身体依然健朗。朱老师步履轻快,还是以前那番英姿飒爽;王老师慈祥可亲,还是以往那番和蔼;闻老师惊人的记忆力胜过电脑,他说还记得起我以前的模样,让我既感动又佩服,闻老师见过成千上万的学生,我不是数学尖子他都还记得,真是了不起的活电脑;年迈的徐老师是老一代知识分子无私无怨无悔为教育事业耕耘的楷模,我能师从徐老师是我的福份,他教的英语语法给我们打下很扎实的功底,每当我看到包括美国土生土长的人都在语法上吃不了兜着走时,我就庆幸在我的成长路上有个徐老师;蒋老师还是和几十年前一样充满活力和风趣,记得以前的体育课都是在笑声和不停的运动中渡过;董老师这次代表校方为我们的聚会提供了关键性的帮助,大多数78届的同学都不认识董老师,因为他没教过我们,我有幸在几天前回向明校园与钱剑欧老师及蒋涓校友重逢时见到过董老师。
九点一到,曹俊一声令下,2007年78届金秋师生大欢聚进入高潮。勤快的老曹一夜没睡,赶制出新的演示图像,让未能参加前两天活动的同学和老师们一睹大家的欢乐风采。老曹作过简略介绍后,各位老师讲话,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徐询老师。他说文化大革命中他受了很多苦,曾经对自己的教师生涯失望和后悔过,但今天能亲历此境,和同学们重逢,他所有的冤曲都值得了。说到动情处,徐老师热泪盈眶,泣不成声。大家一片安静,我能听得见自己心跳的声音,想象着老师在文革鼎盛时期所经历的一定是不堪忍受的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徐老师当时是市里的一级教师,所受冲击可想而知。如今87岁高龄的老师能亲尝桃李满园的芬芳,也算是上帝对他的一点小小补偿吧。
最令人开怀的是蒋老师的发言。蒋老师说他非常怀念教我们的那个时代,那时候他总是变着法儿想新招教我们,什么跳箱啊、跳马啊、推铅球啊、高低杠啊、前弓翻(筋斗)、后弓翻(筋斗)等等。如今的学生是吃啃得鸡(Kentucky Fried Chicken) 长大的,动不动就骨折,他有一次仅仅让一个学生做了一个类式俯卧撑的动作,那学生的手臂就骨折了,还惊动了校长。蒋老师说他现在教的东西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体育课差不多可以说是没事做,真是闷死人了。蒋老师的抱怨引来大家一片欢笑。
在闻老师的提议下,每个同学按序作了自我介绍,谈谈中学毕业后的去向和近况。陈耀代表我们所有同学发言。陈耀声情并茂、字字珠矶,引来阵阵欢笑和掌声。最令人佩服的是他在言谈中插入了对每一个在坐老师的回忆片断,那强忆能力绝对胜过电脑。他不光记忆力好,创意也强,虽说他不认识董老师,他在谈到董老师时居然也能编出点个性化的内容,真有两下子。老曹念及我们那时代盛行“妇女能顶半边天”,本着目前盛行的“多样化”精神,便请我作为女同学的代表也发个言,感念一下母校恩师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恩德。
师生云集大操场拍照留念(见《2007上海之行》图三十九),然后一起前往淮海路上的利苑酒家共进午餐。正午时分,利苑酒家的包间内一片欢腾,师生重逢,百感交集,千言万语,往事尘烟在觥箸交错中生华,重续旧缘在敬酒碰杯中行进。我所在的一桌人正热烈地回顾着各自的成长过程,搜寻生活中可以借鉴之处。平关雨说他当时应该象我那样去考文科而不是跟随大家考理科。同桌的部分同学赞我当初有眼光,其实我是不配接受这称赞的。真实情况是我当时是一根筋的人,无法接受我不喜欢的东西,当初怕的并不是考不上理工科大学,怕的是万一考上要一辈子受罪。我是很幸运的,有一个好姐姐请到物理老师胡善智先生去说服我那怕文科的老爸,再有很多朋友伸出援手,才造就了我现在这“事后诸葛亮”的“眼光”。
平关雨还对我在费城同学会一文中提到有关他的那一段与事实有出入的地方作了解释和更正。对于那次团员去嘉兴南湖回途中车辆失火事件,老平说真实情况是那车在去南湖的路上已经不对劲了,那车当时是女生坐的,因为有异,在回途中男生才把自己坐的卡车让给女生,自己坐那危险车。失火之后,平关雨因座位离油箱远没受伤,他让出事当地的一个哑巴农民领他去找电话呼救,途中误将一个脚踏入一个氨水池。回到上海的第二天,他还去了中百一店为那只被氨水毁坏的“懂经鞋”(装有松紧带的布鞋)配了一只新鞋。大家大笑:即使在那节约闹革命的年代,我们都不知道鞋还可以一只一只地分开来买。
未几,邻桌的二班女生们来我们桌敬酒,大家全体起立,互相祝愿,接着同学们轮流向老师们敬酒,最后同学们向每桌的同学依次敬酒。大家再次拍集体照,然后再拍“小集团”照,这些“小集团”分别为:长三小学校友、长一小学校友、立新小学校友和巨一小学校友(见《2007上海之行》图四十至四十三)。校友团拍照完毕,大家觉得还不过瘾,不知谁想出了一个主意,让所有中德医院出生的人一起合影,大家在一片嘻笑中摄下了“中德医院鼠牛比” 见《2007上海之行》图十二),阵容还出奇的大。崔晓宇见这热闹与自己无关,便急切地问:“有没有南洋医院出生的?”陈闽前立刻呼应:“有”。晓宇笑逐颜开地与老陈拍了一张“南洋宝宝鸳鸯照”。没想到老陈嘻皮笑脸地说:“其实我不是南洋医院生的,只是想轧一脚照张相”,老陈的捣浆糊能力再显神通。
聚会在欢声笑语中落幕,老曹本想送我回酒店,可他稀里糊涂地将车钥匙锁进后车箱里了,刘怡华得知情况后热情地送我回去。朋友们的好客与周到让我深感友情的温暖,谢谢怡华。
当晚,刘嘉华同学悉心安排了大家游浦江。那天是星期天,海事局的工作人员都休息,老刘为了同学和老师们能一睹浦江夜色瓓珊下的风光,将他的兄弟们全从家里叫出来上班,开着两步巡逻艇载着大家在外滩和南浦大桥段游弋。那天浦江两岸万家灯火,一片辉煌,浦西的情人墙上那天破例映出了中英文交替的“欢迎到上海”的字样,看来那晚一定有要人在游浦江。江风强劲,吹得大家在甲板上一摇三晃,崔晓宇在夜风中突发奇想,要和刘嘉华来一张“泰坦尼克”式(电影中由 Kate Winslet 和 Leo DeCaprio 扮演的男女主角在船头作飞翔姿势)的船头甲板留影,两人摆好姿势让大家按快门,可惜在紧要关头我的照相机没电了,以后还得拜托邹菡苹同学提供这珍贵的照片。游江完毕,大家在浦东的陆家嘴上岸,打算拍张集体照,刚摆好姿势要按快门,便衣警察上来把我们赶走了。我们沿着规定的路线在禁区内走,看到一部巨大的游船停在江边,到了出口处,发现道路全部封锁,我们也动弹不得,就站在封锁线内静观,一辆接一辆的“奔驰”高数型的车慢慢驶过,看看车牌都是前面有很多零的车号,据说车号越小,官位越大。刘嘉华说这是二级保护措施,适用于副总理级的领导。
愉快的向明快速通道班金秋盛会圆满结束,感谢老曹和所有为此同学会出力出勤的同学。让我们在回味同学会的美好时光中,期盼着下次的重逢!牛娃娃编了一套同学的名字谜,供有兴趣的同学猜,这名字谜的谜底是所有在本次同学会的报道中提到过的同学的名字,谜面中有的是拟名字的发音,有的是演译名字的意思,有的是既拟音又演意,祝大伙玩得开心,可别忘了将你猜出的结果贴到牛娃娃的评论栏里啊。谜面如下:
1,壮汉说话逗人笑。
2,楼房宽敞宏大。
3,古树生花。
4,百草茂盛,绿色满院。
5,黄巢起义,整装待发。
6,给予快乐。
7,百家姓第三家发扬光大。
8,晴空万里。
9,农家村舍,风景怡人。
10,老明星。
11,漫山遍野,郁郁葱葱。
12,中国本土会唱歌的鸟。
13,关心平民百姓。
14,挥舞旗帜。
15,静静的山海关内正下着濛濛细雨。
©H.L.Glennie
杨玮莉、张家艾和陈耀忙里偷闲地溜进一间空教室,三人排排坐,重尝做个好学生的滋味(见《2007上海之行》图三十五)。张家艾还摄下了贴在墙上的向明中学校规,且看:
1,佩戴校徽,准时到校--我们那时没校徽,迟到可是不敢。
2,尊师有礼,主动问好--我们那时没有这么明文规定,不过大家对此都默契执行。
3,安全骑车,不乱停靠--我们那时都是就近入学,无须骑车,坐11路(两脚徒步的意思)绝对不会乱停靠。
4,衣着大方,注意仪表--我们那时除牛娃娃之外所有同学都对此认真执行, 牛娃娃穿过“奇装异服”,让班主任叫去谈话后给换掉了,真是太不好意思啦。
5,集队迅速,认真早操--我们那时对此都很自觉,根本不需要大白话说到底,难怪人家80后(1980年后出生者)要笑我们这一后是“老实稳重”,意思是说咱们呆。
6,预备铃响,安静坐好--少年学子,生性好动,预备铃响后没有安静坐好的大有人在,什么年代都一样。哈、哈、哈……预备铃一响,小手放放好,小脚并并拢……这条校规挺牛的!
7,专心听讲,勤思多问--能做到此点的都是优等生,不管你是40后还是世纪后(2000年后出生的人),大家跨越年代共勉。
8,课间休息,莫要打闹--没这么严重吧?不就是打闹着玩吗?
9,不损公物,爱护花草--很好的提醒,也适用于任何时代的大人。
10,讲究卫生,不要乱抛--谢谢母校将此项列为校规,卫生文明观念从小就树立,尤其在公共场所,不要老是等谢丽娟副市长(90年代时上海女副市长,上镜头率蛮高的,不过都是和搞卫生有关)检查卫生了才临时抱佛脚清洁一通。
11,节约水电,饭菜莫倒--我们那时除了节约没有其他选择,饭菜还没多到可以倒掉的程度,这是新时代新情况新规矩,要得!
12,遵守制度,到时离校-- 哎呀,到时就要离校? 这不是跟咱曹俊过不去嘛?一放学就离校,他就没机会向意中人甩铃子(上海方言活学活用,意思类似抛绣球,因为绣球是女方抛给男方的,在此不能照搬用在老曹头上,就用甩铃子先凑合吧)了,好在我们当时没此校规,要不然我们哪有这么多的彩色回忆片断?
13,维护公德,乘车买票--说得好,社会公德,人人有责,从小就应该学会不贪小便宜以防吃大亏,对己对人都有利。尤其是象我这种不会开车的人,很多时候还得仰仗公交车,要是人人都不买票导致公交公司关门,这不把我牛娃娃害惨了嘛。毛主席说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款真理什么年代都管用。
14,谦让助人,爱幼敬老-好校规,宏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当年向雷锋叔叔学习时也具有同样的精神。
15,体谅父母,节俭勤劳--我们这代人堪称是执行这条校规的楷模,尽管那时候没有明文规定。学侄们,向你学叔学姨们学着点呵,看在你爹妈的份上,别再笑俺这一后呆啰。
16,做好作业,复习提高-对此有点纳闷,如今能考取向明中学的都是会读书的好学生,难道还有小混混不好好做作业的?校规里干吗要放进这多此一举的一条?
17,娱乐适度,按时睡觉-这条很有必要,和我们那时候不同,现在好玩的东西太多了,防止玩物丧志绝对必要。
18,不沾烟酒,洁身自好-哇,很有必要的一条,不过也令人担忧,一定有不少孩子抽烟吧?
19,破除迷信,科学思考-又纳闷起来,现在的小孩子也有迷信的?
20,一日常规,时时对照-好主意,要不然这校规就白定了。
谢谢张家艾有心,让大家领略现时校园生活的气氛。
过没多久老师们来了。除了风华正茂的俞老师外,还有当年的年级组长朱慧丽老师、二班的班主任王世俐老师、前校长我们的数学老师闻炘威老师、我们的英语老师年近九旬依然健在的徐洵老师、教我们女生的体育老师蒋洪生老师、向明中学校友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董宗诺老师。多年未见,老师们看上去身体依然健朗。朱老师步履轻快,还是以前那番英姿飒爽;王老师慈祥可亲,还是以往那番和蔼;闻老师惊人的记忆力胜过电脑,他说还记得起我以前的模样,让我既感动又佩服,闻老师见过成千上万的学生,我不是数学尖子他都还记得,真是了不起的活电脑;年迈的徐老师是老一代知识分子无私无怨无悔为教育事业耕耘的楷模,我能师从徐老师是我的福份,他教的英语语法给我们打下很扎实的功底,每当我看到包括美国土生土长的人都在语法上吃不了兜着走时,我就庆幸在我的成长路上有个徐老师;蒋老师还是和几十年前一样充满活力和风趣,记得以前的体育课都是在笑声和不停的运动中渡过;董老师这次代表校方为我们的聚会提供了关键性的帮助,大多数78届的同学都不认识董老师,因为他没教过我们,我有幸在几天前回向明校园与钱剑欧老师及蒋涓校友重逢时见到过董老师。
九点一到,曹俊一声令下,2007年78届金秋师生大欢聚进入高潮。勤快的老曹一夜没睡,赶制出新的演示图像,让未能参加前两天活动的同学和老师们一睹大家的欢乐风采。老曹作过简略介绍后,各位老师讲话,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徐询老师。他说文化大革命中他受了很多苦,曾经对自己的教师生涯失望和后悔过,但今天能亲历此境,和同学们重逢,他所有的冤曲都值得了。说到动情处,徐老师热泪盈眶,泣不成声。大家一片安静,我能听得见自己心跳的声音,想象着老师在文革鼎盛时期所经历的一定是不堪忍受的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徐老师当时是市里的一级教师,所受冲击可想而知。如今87岁高龄的老师能亲尝桃李满园的芬芳,也算是上帝对他的一点小小补偿吧。
最令人开怀的是蒋老师的发言。蒋老师说他非常怀念教我们的那个时代,那时候他总是变着法儿想新招教我们,什么跳箱啊、跳马啊、推铅球啊、高低杠啊、前弓翻(筋斗)、后弓翻(筋斗)等等。如今的学生是吃啃得鸡(Kentucky Fried Chicken) 长大的,动不动就骨折,他有一次仅仅让一个学生做了一个类式俯卧撑的动作,那学生的手臂就骨折了,还惊动了校长。蒋老师说他现在教的东西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体育课差不多可以说是没事做,真是闷死人了。蒋老师的抱怨引来大家一片欢笑。
在闻老师的提议下,每个同学按序作了自我介绍,谈谈中学毕业后的去向和近况。陈耀代表我们所有同学发言。陈耀声情并茂、字字珠矶,引来阵阵欢笑和掌声。最令人佩服的是他在言谈中插入了对每一个在坐老师的回忆片断,那强忆能力绝对胜过电脑。他不光记忆力好,创意也强,虽说他不认识董老师,他在谈到董老师时居然也能编出点个性化的内容,真有两下子。老曹念及我们那时代盛行“妇女能顶半边天”,本着目前盛行的“多样化”精神,便请我作为女同学的代表也发个言,感念一下母校恩师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恩德。
师生云集大操场拍照留念(见《2007上海之行》图三十九),然后一起前往淮海路上的利苑酒家共进午餐。正午时分,利苑酒家的包间内一片欢腾,师生重逢,百感交集,千言万语,往事尘烟在觥箸交错中生华,重续旧缘在敬酒碰杯中行进。我所在的一桌人正热烈地回顾着各自的成长过程,搜寻生活中可以借鉴之处。平关雨说他当时应该象我那样去考文科而不是跟随大家考理科。同桌的部分同学赞我当初有眼光,其实我是不配接受这称赞的。真实情况是我当时是一根筋的人,无法接受我不喜欢的东西,当初怕的并不是考不上理工科大学,怕的是万一考上要一辈子受罪。我是很幸运的,有一个好姐姐请到物理老师胡善智先生去说服我那怕文科的老爸,再有很多朋友伸出援手,才造就了我现在这“事后诸葛亮”的“眼光”。
平关雨还对我在费城同学会一文中提到有关他的那一段与事实有出入的地方作了解释和更正。对于那次团员去嘉兴南湖回途中车辆失火事件,老平说真实情况是那车在去南湖的路上已经不对劲了,那车当时是女生坐的,因为有异,在回途中男生才把自己坐的卡车让给女生,自己坐那危险车。失火之后,平关雨因座位离油箱远没受伤,他让出事当地的一个哑巴农民领他去找电话呼救,途中误将一个脚踏入一个氨水池。回到上海的第二天,他还去了中百一店为那只被氨水毁坏的“懂经鞋”(装有松紧带的布鞋)配了一只新鞋。大家大笑:即使在那节约闹革命的年代,我们都不知道鞋还可以一只一只地分开来买。
未几,邻桌的二班女生们来我们桌敬酒,大家全体起立,互相祝愿,接着同学们轮流向老师们敬酒,最后同学们向每桌的同学依次敬酒。大家再次拍集体照,然后再拍“小集团”照,这些“小集团”分别为:长三小学校友、长一小学校友、立新小学校友和巨一小学校友(见《2007上海之行》图四十至四十三)。校友团拍照完毕,大家觉得还不过瘾,不知谁想出了一个主意,让所有中德医院出生的人一起合影,大家在一片嘻笑中摄下了“中德医院鼠牛比” 见《2007上海之行》图十二),阵容还出奇的大。崔晓宇见这热闹与自己无关,便急切地问:“有没有南洋医院出生的?”陈闽前立刻呼应:“有”。晓宇笑逐颜开地与老陈拍了一张“南洋宝宝鸳鸯照”。没想到老陈嘻皮笑脸地说:“其实我不是南洋医院生的,只是想轧一脚照张相”,老陈的捣浆糊能力再显神通。
聚会在欢声笑语中落幕,老曹本想送我回酒店,可他稀里糊涂地将车钥匙锁进后车箱里了,刘怡华得知情况后热情地送我回去。朋友们的好客与周到让我深感友情的温暖,谢谢怡华。
当晚,刘嘉华同学悉心安排了大家游浦江。那天是星期天,海事局的工作人员都休息,老刘为了同学和老师们能一睹浦江夜色瓓珊下的风光,将他的兄弟们全从家里叫出来上班,开着两步巡逻艇载着大家在外滩和南浦大桥段游弋。那天浦江两岸万家灯火,一片辉煌,浦西的情人墙上那天破例映出了中英文交替的“欢迎到上海”的字样,看来那晚一定有要人在游浦江。江风强劲,吹得大家在甲板上一摇三晃,崔晓宇在夜风中突发奇想,要和刘嘉华来一张“泰坦尼克”式(电影中由 Kate Winslet 和 Leo DeCaprio 扮演的男女主角在船头作飞翔姿势)的船头甲板留影,两人摆好姿势让大家按快门,可惜在紧要关头我的照相机没电了,以后还得拜托邹菡苹同学提供这珍贵的照片。游江完毕,大家在浦东的陆家嘴上岸,打算拍张集体照,刚摆好姿势要按快门,便衣警察上来把我们赶走了。我们沿着规定的路线在禁区内走,看到一部巨大的游船停在江边,到了出口处,发现道路全部封锁,我们也动弹不得,就站在封锁线内静观,一辆接一辆的“奔驰”高数型的车慢慢驶过,看看车牌都是前面有很多零的车号,据说车号越小,官位越大。刘嘉华说这是二级保护措施,适用于副总理级的领导。
愉快的向明快速通道班金秋盛会圆满结束,感谢老曹和所有为此同学会出力出勤的同学。让我们在回味同学会的美好时光中,期盼着下次的重逢!牛娃娃编了一套同学的名字谜,供有兴趣的同学猜,这名字谜的谜底是所有在本次同学会的报道中提到过的同学的名字,谜面中有的是拟名字的发音,有的是演译名字的意思,有的是既拟音又演意,祝大伙玩得开心,可别忘了将你猜出的结果贴到牛娃娃的评论栏里啊。谜面如下:
1,壮汉说话逗人笑。
2,楼房宽敞宏大。
3,古树生花。
4,百草茂盛,绿色满院。
5,黄巢起义,整装待发。
6,给予快乐。
7,百家姓第三家发扬光大。
8,晴空万里。
9,农家村舍,风景怡人。
10,老明星。
11,漫山遍野,郁郁葱葱。
12,中国本土会唱歌的鸟。
13,关心平民百姓。
14,挥舞旗帜。
15,静静的山海关内正下着濛濛细雨。
©H.L.Glennie
相关系列文章:
Comments
Post a Comment